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人物>张骞

张骞

【生卒】:?—前114

【介绍】:

西汉汉中成固人。武帝建元二年,以郎应募出使月氏。经匈奴,被扣留前后达十一年。身历大宛、康居而抵月氏。元朔三年归汉,在外共十三年。拜大中大夫。元朔六年,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拜博望侯。元狩二年,为卫尉,与李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失期当斩,赎为庶人。元狩四年,又以中郎将出使乌孙,并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等通好,西域始通。官至大行。


【生卒】:?—前114

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武帝建元时任郎。前138年奉命出使大月氏,约其共同夹攻匈奴。他率百余人出陇西,经葱岭,至大宛、康居、大月支、大夏等地。至前126年归国,前后历时十三年。其间曾两次被匈奴扣留,居匈奴十一年。前119年,又奉武帝命出使乌孙,并派其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国。两次出使,虽不能约诸国共攻匈奴,但加强了中原与西域以及汉朝和中亚各地的联系,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曾以校尉从征匈奴,封博望侯。后官至大行。(,参见《史记》、)


【生卒】:?—前114

【介绍】:

西汉汉中成固人。武帝建元二年,以郎应募出使月氏。经匈奴,被扣留前后达十一年。身历大宛、康居而抵月氏。元朔三年归汉,在外共十三年。拜大中大夫。元朔六年,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拜博望侯。元狩二年,为卫尉,与李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失期当斩,赎为庶人。元狩四年,又以中郎将出使乌孙,并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等通好,西域始通。官至大行。


【生卒】:?—前114

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武帝建元时任郎。前138年奉命出使大月氏,约其共同夹攻匈奴。他率百余人出陇西,经葱岭,至大宛、康居、大月支、大夏等地。至前126年归国,前后历时十三年。其间曾两次被匈奴扣留,居匈奴十一年。前119年,又奉武帝命出使乌孙,并派其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国。两次出使,虽不能约诸国共攻匈奴,但加强了中原与西域以及汉朝和中亚各地的联系,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曾以校尉从征匈奴,封博望侯。后官至大行。(,参见《史记》、)


【生卒】:?—前114

【介绍】:

西汉汉中成固人。武帝建元二年,以郎应募出使月氏。经匈奴,被扣留前后达十一年。身历大宛、康居而抵月氏。元朔三年归汉,在外共十三年。拜大中大夫。元朔六年,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拜博望侯。元狩二年,为卫尉,与李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失期当斩,赎为庶人。元狩四年,又以中郎将出使乌孙,并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等通好,西域始通。官至大行。


猜你喜欢

  • 高忱

    字士和,允子。位至绥远将军,长乐太守。为政宽和,卒。(,参见《北史》)【介绍】:北魏渤海人,字士和。高允子。袭爵,以父荫除绥远将军、长乐太守。为政宽和,民人安乐。寻卒。

  • 石延煦

    后晋出帝长子。历为郑州刺史、齐州防御使、镇宁军节度使等职。出帝以赵在礼最富,令他娶在礼女为妻,一婚而费钱十万。后晋被灭,随出帝北迁。(,参见《新五代史》)

  • 周谟

    【介绍】:明湖广浏阳人。博通经史,为士类所推重。洪武中荐于朝,试其才可大用,拜河南布政司左参政,卒于官。

  • 陆可教

    【介绍】:明浙江兰溪人,字敬承。万历五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有《葵日集》。

  • 乌累若鞮单于

    【生卒】:?—18【介绍】:西汉时匈奴单于,名咸。呼韩邪单于子。初为左犁汗王,后为右犁汗王。王莽始建国三年,拜为“孝单于”,送归庭。乌珠留单于死,立为单于。贪莽赂遗,与汉和亲,仍侵掠不绝。

  • 司马延义

    南朝陈人,字希忠,暠子。少沉敏好学。江陵陷,随父入关。母卒于北周,暠还陈,延义亲背母灵榇,履冰冒霜,至建康,以中风冷得疾,数年方愈。历为鄱阳王录事参军、司徒从事中郎。(,参见《南史》)【介绍】:南朝陈

  • 王沔

    【生卒】:950—992【介绍】:宋齐州人,字楚望。太宗太平兴国初进士。累官枢密副使。端拱初参知政事,怙恩专权,与参政张齐贤、陈恕不协。淳化二年罢职。三年,同知京朝官考课,立法苛察,欲以此求再用,旋暴

  • 孟母

    【介绍】:战国时鲁国人。孟轲之母。其居近墓,轲幼,戏墓间。迁居近市,轲乃戏为贾人炫卖。母乃三迁其居至学宫旁,轲戏设俎豆,学揖让进退之礼。乃居于是,世称三迁之教。轲尝废学,母以刀断织,戒轲学不能中道而废

  • 吴兴

    【生卒】:?—约706【介绍】:唐泉州莆田人。中宗神龙中以家赀筑延寿陂,溉田万余顷。塍海为田,筑长堤以障海水。据传时有蛟为孽,堤数溃。兴携刀入水斩蛟,卒与蛟俱死。乡人建祠祀之。

  • 吐蕃弃隶蹜赞赞普

    【生卒】:698-?器弩悉弄赞普子。即位时年仅七岁。景龙四年娶唐金城公主。在位期间唐蕃边境战事频仍,开元二十一年两国于赤岭划界立碑互市,并在金城公主的请求下自唐输入经史书籍。(196上/5226,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