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诗词百科>李群玉

李群玉

【生卒】:810?—862?

【介绍】:

字文山,行四,澧州(今湖南澧县)人。性旷逸,善吹笙,工书法,举进士不第,以吟咏自适。宣宗大中八年(854),经宰相裴休等推荐,授弘文馆校书郎。与杜牧姚合、方干等人交往酬唱,后辞官归乡。其诗警拔流丽,善写羁旅之情,风格清新古雅。《全唐诗》编为3卷。《全唐诗补编》补诗2首。有《李群玉集》行世。

【生卒】:约808—862

【介绍】:

唐代诗人。字文山。澧州(治今湖南澧县)人。擅长书法,善于吹笙,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在诗坛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佳句流传于众口。但一生很不得志,又不甘心老死牖下,曾经作过鲲鹏变化,扶摇九万里的美梦,但没有成为现实。曾于大中八年(854)徒步负琴,远至辇下,向最高统治者进献各体诗三百首。由于裴休令狐绹的推荐,总算得到一个弘文馆校书郎的冷官,这使诗人喜出望外,说:“昨忝丞相召,扬鞭指冥鸿。姓名挂丹诏,文句飞天聪。”(《始忝四座奏状闻荐呈同馆诸公二十四韵》)李群玉跟当时的著名诗人杜牧姚合方干李频段成式卢肇等,都有唱酬,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其诗歌,虽没有重大的题材,也没有反映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但是在登山临水、怀人送归之中,隐藏着一种压抑的感情,表现着一种强烈的向往,从而带来了他诗歌风格上的清越悲凉、沉郁顿挫的色彩。历来的诗歌理论家,对他作出过很高的评价,唐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中,把他列入“博解宏拔主”的“上入室”,明杨慎认为他的《人日梅花》诗“玉鳞寂寂飞斜月”一联,“真奇句也,‘暗香浮动’,恐未可比”(《升庵诗话》卷一)。元辛文房举出他“远客坐长夜,风雨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等句,“曲尽羁旅坎之情”(《唐才子传》卷七)。清翁方纲说:“李群玉五古,实胜司空表圣,不可以名誉而甲乙之也。”(《石洲诗话》卷二)说明他的诗歌成就和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但也毋庸否认,由于诗人的生活圈子太窄,生活内容太单调,又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因而在诗中反映出来的,一半是委曲和不平,一半是空虚和浪漫,以致在创作实践上虽有很深的炉锤工夫,却很难在思想上得到升华,放出耀眼的光辉来,这就是他最终不能成为唐代一流诗人的原因。《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李群玉诗》三卷,后集五卷。三卷当为李群玉所进呈的诗卷,后集五卷,当为大中八年(854)以后的作品。明末毛晋汲古阁刻《唐人八家诗》,内有《李文山诗》三卷,以体裁分,统前后集并为三卷。道光癸未黄丕烈又得一宋本,系临安府棚前睦亲房南陈宅书籍铺刊行,然皆流传不广,不易觅得。流传甚广的有《四部丛刊初编》和《全唐诗》所收《李群玉诗集》。羊春秋有注本。事迹见《云溪友议》卷中、《北梦琐言》卷六、《唐诗纪事》卷五四、《唐才子传校笺》卷七。王达津、陈书良、黄震云等各有文考李群玉生平。

猜你喜欢

  • 落帽

    晋桓温为征西将军,常与僚属重阳日燕游龙山,时孟嘉为参军,风吹帽落而不觉,孙盛为文讥嘲他,孟嘉即时作答,其文甚美,四座叹服。见《晋书·孟嘉传》。后因以“落帽”为咏重阳登高之典。钱起《九日闲居寄登高数子》

  • 梁习治最

    梁习,三国魏人。为并州刺史,治郡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史称“政治常为天下最”。见《三国志·魏志·梁习传》。李瀚《蒙求》:“黄霸政殊,梁习治最。”

  •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介绍】:李白作。斛斯山人,即斛斯融。山人,隐士之称。此诗作于天宝初在长安待诏期间。诗中写诗人月夜访斛斯山人山庄一路所见的幽美景色及主客欢饮达旦的陶然情怀。全诗质朴淡雅,有渊明之风,是李诗中之近陶者。

  • 翊圣太妃

    【介绍】:见蜀太妃徐氏。

  • 张文献公集

    张九龄撰。见《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

  • 法觐

    【介绍】:五代末禅僧。师云门文偃。居随州智门山三十余年。《全唐诗补编·续拾》补《宗风颂》1首。

  • 燕子赋

    俗赋。作者佚名。唐人诗文集未载,敦煌遗书P2653卷内保存两篇不同风格的《燕子赋》,一为四六言赋体,一为五言诗体。两篇都是以燕雀争巢、凤凰判决的故事为题材,前者形象鲜明,情节曲折,文辞犀利,寓意深远,

  • 乐府杂诗序

    唐卢照邻撰。乐府杂诗是高宗乾封中任侍御史的贾言忠等所作。本文当作于高宗咸亨三年(672)至仪凤三年(678)间。首先回顾唐代以前诗歌创作的演变情况;然后叙写贾言忠其人及所作乐府内容,以及许圉师等人相和

  • 李洪皋集

    文集。五代李洪皋撰。《宋史·艺文志七》著录《李洪皋集》二卷,又《表状》一卷。其集已佚。《全唐诗》存诗二首,《全唐文》存文二篇。

  • 范质

    【生卒】:911—964【介绍】:五代文学家。字大素。大名宗城(今河北威县)人。后唐长兴四年(933)进士及第。授忠武军节度推官,迁封丘令。后晋天福三年(938)授主客员外郎、直史馆。开运元年(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