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墓
有多处。在河南省偃师市西首阳山下杜楼村有一处。墓为青砖所砌,八角形。墓北有其远祖杜预墓。墓前有石榴一株,墓门书“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公之墓”。大历五年(770)杜甫病死于潭州至岳阳的湘江舟中,于当地藁葬。因杜甫有生不能与远祖杜预齐名,死定与其并葬之遗嘱,其孙嗣业于其死后43年,将其遗骨迁至偃师杜楼。据县志载,墓在清初已被村民平为麦地。乾隆十一年(1746),偃师县令朱续志为其造茔树碑,并重修杜甫祠。乾隆五十五年(1790),河南尹张松孙,偃师县知县汤毓倬又重修扩建了杜甫墓。其二在河南省巩义市西北康店镇康店村邙山岭上。墓冢直径十米许,冢前立有两石碑,一通为清康熙十九年(1680)河南参政杜漺立,有碑文,题曰“巩县杜少陵先生墓碑记”,碑文叙述其访墓、祭墓、捐俸为杜甫修墓葺祠及设飨奉祀情况。一通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巩县知事陈龙章立,正中童钰楷书“唐杜少陵先生之墓”。杜甫墓东依次排列两小墓冢,乃杜甫长子宗文、次子宗武墓。1991年,又在原杜甫墓基础上,扩建为杜甫陵园,内立杜甫石像及当代书法石刻多宗。其三在今湖南省耒阳城北原杜陵书院内(今耒阳第一中学)。墓为圆土堆,直径二米许。墓前立石碑,刻有“有唐工部杜公之墓”,为衣冠冢。此墓唐时有人吟咏,南宋景定四年(1263)重修。其四在今湖南省平江县(唐时为昌江县治)城南三十里之小田村。坟为馒头形,墓围高一米,直径约八米,一室二耳,均为楔形砖砌成。附近多杜姓世居。墓碑上题“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之墓”。其五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城南三公里之岘山脚下。杜甫祖籍襄阳,后迁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东北)。杜甫于大历五年(770)客死湖南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后其孙嗣业运送遗骸至河南安葬,途经襄阳时留下衣冠,起冢葬于此地。现墓冢尚存,石碑已佚,现有墓碑为当地文物部门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