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诗词百科>沈佺期

沈佺期

【生卒】:656?—714?

【介绍】:

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排行三。高宗上元二年(675)登进士第,授协律郎。武后时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书成,转考功员外郎。长安二年(702)迁给事中。遭劾入狱,未究被释。神龙元年(705)因谄附张易之,流放驩州。遇赦,稍迁台州录事参军。三年(707)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世称“沈詹事”。佺期诗多应制奉和之作,诗风靡丽,但也有一些内容充实、情韵颇高的作品,如写征人思妇哀怨的《杂诗》三首、《独不见》等均为后人传诵。至于其流放驩州期间诸作,如《过七盘岭》、《岭表逢寒食》、《驩州南亭夜望》、《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情真意切,洗削铅华,更与应制之作迥然不同。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历来被视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他们的律诗,不仅声律精切,属对工巧,“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新唐书·宋之问传》),而且着意追求构思和意境的创新,使诗歌艺术较之古体诗更为凝练含蓄,工巧有致,完成了诗歌体制的一大变革。沈佺期诗作气度宏大高华,尤长于七律,对七律体制的规范化较宋之问作用更大。他创制的七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七律之冠(《诗薮内编》卷四)。名篇《独不见》一气盘旋,情韵具足,姚鼐说其“高振唐音,远色古调”(《今体诗钞》卷一)。原有《沈佺期集》十卷,久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一名《沈云卿集》、《沈詹事诗集》)。《全唐诗》编诗三卷,《全唐诗补编》补二首、断句四联;《全唐文》存文六篇。陶敏有《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校笺》卷一。

【生卒】:656?—715?

【介绍】:

字云卿,行三,故人称沈三。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675)进士。曾授协律郎,后迁通事舍人。圣历中,预修《三教珠英》。长安元年(701)迁考功员外郎,再迁给事中。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诛张易之兄弟,沈佺期因谄事张易之,坐流驩州(今越南荣市)。遇赦,量移台州录事参军。后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终太子少詹事,世称“沈詹事”。玄宗开元初卒。新、旧《唐书》有传。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俱以律诗见称,时号“沈宋”。二人对唐代近体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可以说,律诗到沈宋时期,才真正进入自觉的阶段,近体诗的诗律规范基本定型化。赵翼曰:“至唐初沈、宋诸人,益讲求声病,于是五七律遂成一定格式,如圆之有规,方之有矩,虽圣贤复起,不能改易矣。”(《瓯北诗话》卷一二)沈、宋并称,但各具特色。胡应麟曰:“沈、宋本自并驱,然沈视宋稍偏枯,宋视沈较缜密。沈制作亦不如宋之繁富。”(《诗薮·内编》卷四)现存诗约160首,《全唐诗》编为3卷。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猜你喜欢

  • 李处芳

    【介绍】:见李达。

  • 婢仆诗

    据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〇“李昌符咏婢仆”条和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所载,唐懿宗咸通年间,李昌符颇有诗名,却屡试不第,乃别出心裁,作《婢仆诗》五十首,投诸公卿,指陈婢仆之短处俗态,极尽嘲弄讽刺之

  • 白帝城最高楼

    【介绍】: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作。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瞿塘峡口白帝山上。最高楼,白帝城上最高处之楼。此诗写登楼望远所见景象及触发的危乱之感。首联写城楼高危之势,中二联写望中所见眼前近景

  • 途中晚发

    【介绍】:崔曙作。见《途中晓发》。

  • 东山草堂

    杜甫《崔氏东山草堂》:“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崔氏指崔兴宗(见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王给事即王维,玉山即蓝田山,在蓝田东南。据此知崔氏草堂在蓝田

  • 蒋琰

    【介绍】:字公器。仙居(今属浙江)人。乾符年间明经及第,后任谏官。《全唐诗补编·续拾》收诗2首。

  • 滕白

    【介绍】:北宋初人。历仕户部判官、南面军前水陆转运使、刑部员外郎、知河东诸州转运使等,官至工部郎中。《全唐诗》误收其诗2首。

  • 元白体

    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二人友善,并以诗名,皆作新乐府诗与闲适诗,诗风浅俗平易,其诗体号称元白体。皮日休《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云:“元白之心,本乎立教,乃寓意于乐府,雍容宛转之词,谓之讽谕,谓之闲适;既

  • 旅夜书怀

    【介绍】:杜甫作。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卒,甫无所依,遂于五月携家乘舟,离成都经嘉、戎、渝、忠等州而抵云安(今重庆云阳)。此即舟行夜泊时所作。一说大历三年(768)春舟经湖北荆门时作,一说大历五

  • 淮阴侯

    指西汉韩信。韩信,淮阴人,年幼时贫而无行,人多厌之,曾受淮阴恶少胯下之辱。楚汉相争时,投项羽,项羽不重用他,又奔汉王刘邦,刘邦拜为大将,帮助刘邦建立汉朝,被封为淮阴侯。后因谋反被杀。事见《史记·淮阴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