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儒家

儒家

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十家九流之一。创始人为春秋末期鲁国孔丘。其学说是,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崇尚“礼乐”和“仁义”, 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天道观是二元论。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战国时期儒家中影响大的有孟子和荀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唯心主义和“仁政”学说;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唯物主义和“礼乐”学说。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为适应各个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总是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适应时代需要的儒家学说来。例如西汉,有以董仲舒为代表的融合儒家经典与战国以来盛行的阴阳五行学的今文经学,有以刘歆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在东汉,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在魏晋,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的玄学;在唐代,有韩愈为排斥佛教思想的儒家“道统”学说;在宋明,有以孔孟儒学糅合佛教思想的程(程颢、程颐)、朱(朱熹)派和陆王(陆九渊、王守仁)派的理学; 在清代前期,有汉学和宋学之争,在其中叶以后,又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五四运动前后,儒家学说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而日渐丧失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儒家学说统治中国学术思想二千余年,其经典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 南坡之变

    元英宗硕德八剌南坡(今内蒙古正蓝旗东)被害事件。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正月,仁宗死。三月,英宗即位。英宗自幼受汉族文化影响,即位后决意革新政治,推行“汉法”。当时仁宗之母答己太后与右丞相铁木迭儿互

  • 北元

    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军攻占大都(今北京),顺帝北逃塞外,仍袭用元朝国号,史称北元。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鞑靼部帅鬼力赤杀坤帖木儿汗,即可汗位,始废大元国号。北元自顺帝妥懽

  • 朱一贵起义

    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年间台湾人民起义。朱一贵原为福建漳州府长泰县人。因受到统冶者的迫害,于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迁往台湾。他在台湾联络受压迫的群众,准备起义。清统一台湾后,派往台

  • 靖难之役

    又称靖难之变。明初由于皇族内部矛盾而发展为争夺皇位的一次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北方诸王镇抚诸塞,主持军务,拥有很大势力。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死,因长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

  • 穆泰、陆睿兵变

    北魏孝文帝在位(公元471年——499年)时,鲜卑贵族中的保守派反对迁都洛阳的一次军事政变。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迁都引起了鲜卑贵族中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二十年冬,孝文帝任命穆

  • 户调式

    西晋征收赋税的制度。司马氏政权在实行占田课田制的同时,还颁行了户调式。规定:内地丁男为户主者,每户每年向国家交纳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和次丁男为户主者减半。边郡地区,交纳相当内地数量的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一

  • 刘通起义

    明代中期荆襄山区流民起义。由于明代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破产农民相率逃亡到以郧阳(今湖北郧阳)为中心的荆襄山区,耕垦荒地为生。成化时,聚集在这里的流民已达一百五十万左右,明朝政府屡次强令驱散,对不肯回原籍

  • 经界法

    南宋清丈田地均定田赋的措施。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两浙路转运副使李椿年奏言经界不正十害,高宗遂下诏诸路置“措置经界所”,以椿年总其事。先行于平江府(今江苏苏州),继推广于诸路大部地区。其法:①

  • 湘军

    以曾国藩为首的封建地主武装。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清廷诏令各省举办团练,镇压革命。1853年(咸丰三年)帮办湖南团练的在籍侍郎曾国藩以其父曾麟书总领之湘乡练勇为基础,参酌戚继光军队编伍之法,订营哨之制。

  • 任子

    秦汉时代选拔和任用官吏的制度之一。担任二千石以上职务的官僚,任职到一定年限后,可保举子弟一人为官吏。功劳卓著的文官武将和皇亲国戚,也有保举子弟二人或二人以上为官的权力。因其保举任官的对象都是其兄弟子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