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均田制

均田制

中国封建社会中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它首行于北魏,废止于唐代中叶。北魏初年,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人口流亡,土地荒芜,地籍紊乱,经济破败,税源枯竭,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十月,孝文帝采纳给事中李安世的建议,推行均田制。规定: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同良人一样受田;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头。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初受田之男子,另给桑田二十亩,终身不还,可传至子孙,亦不得买卖,但超过二十亩可卖,不足二十亩可买。麻布之乡,另给麻田,男十亩,女五亩, 奴婢相同。新附民户,加给宅地,每三口一亩,奴婢五口一亩。年老及身死,露田则要还归政府。奴婢、牛则随有无以还受。桑田及宅地,均为世业,不在还授之限。受田之后,不得迁徙。分得土地的农户,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地方官也按级分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均田制度,仅仅是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和无主土地按人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是北魏初年计口授田制在中原地区的推广和发展。北齐、北周、隋、唐均沿用此制,但规定略有变动。如:北齐河清三年(公元564年)规定,男十八岁始受田,一夫受露田八十亩,妇四十亩,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 限四牛。北周规定,一夫一妇授田一百四十亩,未娶之丁授田百亩。隋依北齐之制。唐代均田制则有较大变更,唐令规定:男子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狭乡减半;奴婢不再授田;女子一般不授田,但寡妻妾可受田三十亩;老及笃疾废疾受田四十亩。所授之田,皆以二十亩为永业,余以为口分。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比前代亦有所放宽。另按等级分授官吏永业田、职分田和公廨田。至唐中叶, 因丁口滋长,官无闲田,户籍混乱,不复给授,均田制无形取消。均田制在中国历史上断断续续推行了三百年左右,均田制度并未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一些地区,授田也并未按均田令文严格执行。

猜你喜欢

  • 横渡之约

    辽初皇室内争夺皇位的斗争。大同元年(公元947年)四月,辽太宗耶律德光在攻打后晋撤兵途中病死,诸将耶律安搏及耶律洼、耶律吼等在镇阳(今河北栾城北)拥立倾向于汉化,主张变革契丹旧俗的太祖长孙耶律兀欲为帝

  • 鱼鳞图

    南宋自绍兴年间始,在全国或部分州县推行经界法,令各乡村及民户依式图绘所有田地之形状、界至、地色、顷亩,似鱼鳞状,称鱼鳞图。作为政府掌握土地占有状况和征收赋税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有一些地区在城市编造和绘制

  • 白虎观会议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群儒奉命会集于白虎观,详讨经义。朝廷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难,侍中淳于恭奏上,汉章帝称制临决,制成定论,称《白虎议奏》 (后亡佚)。又命史臣班固汇集讨论结果, 编撰成《

  • 大理

    五代、宋时我国西南地区以白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九世纪末,南诏改称大礼。经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斗争,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白蛮大姓段思平灭大义宁,次年建大理国,年号文德。辖地以洱海为中心,包括今云

  • 至元通行宝钞

    元代纸币名。简称至元宝钞、至元钞。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开始印行。面值自二贯至五文凡十一等,与前此发行的中统元宝交钞并行,一贯当中统钞五贯,二贯当白银一两,二十贯当赤金一两。

  • 岳飞昭雪

    岳飞因抗金被谋害,引起人们长久怀念与不平。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孝宗即位,锐意北伐,收复中原。遂起用抗战派官僚张浚等,筹措抗金。七月,下诏追复岳飞、岳云官爵,追谥岳飞为“武穆”, 以官礼改葬

  • 户调式

    西晋征收赋税的制度。司马氏政权在实行占田课田制的同时,还颁行了户调式。规定:内地丁男为户主者,每户每年向国家交纳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和次丁男为户主者减半。边郡地区,交纳相当内地数量的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一

  • 宪政商榷系

    民国初年的政派,通称为商榷系。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国会恢复,北洋军阀皖系头目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把持政府实权。原国民党国会议员张继等组织宪政商榷系,与拥护段祺瑞的研究系相对抗。在制宪问题

  • 王猛辅秦

    王猛辅佐苻坚治理前秦的故事。王猛系汉族,出身寒微。苻坚登基前,与王猛志同道合,掌政后即以王猛为中书侍郎、中书令、京兆尹。王猛辅佐其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改革,加强中央集权,严厉打击反对改革的保守派

  • 差遣制

    宋代的任官制度。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和扩大统治基础,任官分为官、职、差遣。官用以区别品级高低和俸禄多少,即所谓寄禄;职用以待文学之士,授以馆职和贴职(即职名),为一种加官。只有差遣方为官员的实际职务。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