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大运河

大运河

我国古代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动脉。运河之称,始于宋代,元、明以后渐成通称。唐朝以前则将运河称为沟、渠、漕渠、漕河、运渠等。但一般所称的“大运河”,则特指隋炀帝时修建的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的大运河。其工程始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成于大业六年,历时约六年之久,先后动用民工数百万人。大运河共分四段: (1)通济渠,从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再从板渚(今河南荥阳西北)引黄河水入汴水,复自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达于淮水。(2)山阳渎,自山阳(今江苏淮安)引淮水,傍鄱阳湖东侧,经江都(今江苏扬州)入长江。该渠原为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又名邗沟,隋代将其疏浚、扩大。(3)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长江水经太湖东侧至余杭(今浙江杭州)。(4)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运河全长五千多华里,贯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五省,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国及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元、明两代曾对大运河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浚修。清末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北徙改由今道出海,造成运河干涸,加之海运兴起、漕运废止,运河遂失去了过去的重要作用。一些地段终因久弃不用,长年不修而淤成平陆。

猜你喜欢

  • 石渠阁会议

    汉宣帝时,会集群儒讨论五经异同并立博士的会议。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为统一五经文字及对经义的解释,汉宣帝下诏博征群儒,会聚京师。儒学经师刘向、韦玄成、薛广德、施雠、梁丘临、林尊、周堪、张山拊、闻人

  • 前徒倒戈

    周武王伐商战役中,在牧野战场上发生的商纣王军中下层士兵的阵前起义。徒是步兵的称呼。古代战争以车战为主,步兵为辅,战车上的甲士只有贵族才能充任,协同作战的步兵则由下层庶民充当。由于商纣王统治时期对平民的

  • 王金起义

    东汉末年南海农民起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桂阳(治今湖南郴县)郡滇阳(今广东英德)人王金在南海(今属广东)领导当地人民举行起义,反抗孙吴的残酷压迫。起义群众有万余人。孙权下诏令交州(治今广东广州

  • 九品混通

    魏晋时期封建政权向编户农民征收户调的办法,也称九品相通。具体做法是, 地方官吏,先将所辖地区民户,按财产多少,定为九等,即九品。然后根据品阶高低,征收规定数量的绵绢。魏时平均每户出绵二斤、绢二匹,晋时

  • 周武帝统一北方

    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周武帝宇文邕即位。为完成统一大业,他励精求治,富国强兵。励戒朝廷百司节俭省约,减轻农民力役。同时,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建德元年(公元572年),诛权臣宇文护,自

  • 采石战役

    宋金间一次重要战诏。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六月,金海陵王迁都开封,括马签兵。九月,发兵大举攻宋。宋淮西守将王权不战而逃,淮东守将刘锜也败退江南。两淮遂为金军占据。十一月,金军自采石(今安徽当涂

  • 穿鼻草约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侵略者炮制的不平等条约。1840年9月1日(道光二十年八月二十二日)清政府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州与英国侵略者谈判。琦善抵广州后,力反林则徐所为,尽撤战备,一意主和。他在和英国

  • 涞水之战

    涞水义和团伏击清军的一次战斗。1900年5月12日(光绪二十六年四月十四日)直隶涞水县高洛村义和团民联合涿州(今涿县)、易州(今易县)、新城、涞水各县义和团众数百人,进攻本村教会武装,毁教民房屋三十余

  • 马嘉理事件

    简称“滇案”或“云南事件”。1858年(咸丰八年)一个英国退伍军官曾提出由缅甸仰光到云南思茅修筑铁路的方案。此后,英国便于1863、1868年(同治二、七年)派出“勘探队”,从缅甸八莫进入中国云南腾越

  • 方清起义

    唐代宗时皖、浙、赣交界地带农民起义。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江南大疫,死者过半,又值荒年,租庸使元载的急征暴敛,使人民无法生活下去。方清率领饥民几万人,在歙州(今安徽歙县)起义。第二年与起义于广德(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