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御前会议和清室对外宣战

御前会议和清室对外宣战

1900年6月(光绪二十六年五月)西摩率联军进犯北京,各国军舰逼近大沽口。清政府内部主战、主和两派争吵不休,慈禧太后倾向主战,于6月16日至19日(五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连续四次召开有王公大臣、六部九卿参加的御前会议,决定对策。在16日第一次御前会议上,以载漪为代表的主战派和以许景澄等为首的主和派,围绕对八国联军的“战”与“和”、对义和团的“剿”与“抚”问题激烈交锋。主和派以“万无以一国尽敌诸国之理”,主和反战,对义和团力主镇压以求得列强谅解。载漪等提出不宣战会丧失人心,依靠义和团“法术”和董福祥甘军即能报仇雪耻。光绪皇帝站在主和派一边,力言“断无同时开衅各国之理”。慈禧太后主张“以顺民心为最重要”,会议以主和派取得优势而结束。会后两派积极活动。载漪伪造列强要慈禧太后“归政照会”。慈禧太后于次日召开了第二次御前会议。主和派重申“剿团和洋”主张,认为用“乱民”宣战会自取灭亡。光绪皇帝说义和团是乌合之众,不能代表中国民心。载漪与立山争辩团民法术灵验与否,互以对方“当夷”为词,词色激烈。主战官僚二十余人痛哭会奏,支持载漪的主张。慈禧太后公布了“归政照会”,决心一战,会后一面命徐用仪、立山、联沅前往使馆请求各国公使劝阻联军入侵, “如华欲开衅,可即下旗回 ”;一面令荣禄备战,通令各省督抚派兵勤王。是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电奏,反对宣战, 力主“剿灭”团民。主和派得到封疆大吏支持而活跃起来。慈禧太后召开第三次御前会议,会上主战派“请攻使馆”、“慑使臣”以期“使馆朝夷,皇位夕易”的建议得到慈禧太后的同意。主和派王文韶、联沅等群起反对抚团剿洋,遭到慈禧太后怒骂斥责。载澜以“通夷”请杀联沅以退联军,主和派反唇相讥,气氛紧张。但主和者人数众多,慈禧太后在会后仍令王文韶、立山等前往使馆要各公使劝阻联军进犯京城。19日(二十三日)大沽炮台失陷消息传来,清室震动,慈禧太后立即召开第四次御前会议,归政失权的恐惧,使慈禧太后坚定了宣战决心。光绪皇帝和主和官员痛哭披陈均无法挽回。宣战终成定局。是日照会各国公使,限二十四小时离京赴津,由清军护送。次日,慈禧太后随即谕令各省督抚备战, “共挽危局”。下午即下令攻打使馆。6月21日(五月二十五日)清政府颁布了宣战上谕,同时颁旨招抚义和团, “借御外侮”。

猜你喜欢

  • 唐平高昌

    唐平定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的军事行动。高昌地处中原与西域交通咽喉,北魏太和五年(公元481年),敦煌人张孟明始为高昌王。唐初,汉人麹氏为王,各项制度均仿中央王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其王麹文泰朝

  • 李傕、郭汜之乱

    东汉末年封建军阀之间的混战。司徒王允与吕布合谋,杀掉董卓。董卓部众尚有十多万人,王允欲解除其武装。董卓部将李傕、郭汜以为王允偏向关东军,倘若解除军队武装, 日后必然要被王允等人消灭。于是以为董卓报仇之

  • 樊并起义

    西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地区的农民起义。汉成帝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十一月, 曾习《尚书》的儒生、尉氏人樊并率众发动起义。他们攻杀陈留太守严普,夺取武库军械,释放囚徒,杀贪官富豪。樊并自称将军

  • 襄邑会战

    太和四年 (公元369年)桓温第三次北伐时与前燕在襄邑(今河南睢县内)进行的一场战争。参见“桓温北伐”。

  • 括公田

    北宋末年括刷民田以为官田的事件。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为增加政府收入,设西城括田所,先后以宦官杨戬、李彦总领之,掠夺民田以为官田,称为括公田。其法:或由甲而乙,由乙而丙,辗转追查民田契券,直至查

  • 鸦片贸易

    近代西方殖民者为改变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掠夺中国人民财富而经营的一项罪恶的毒品贸易。“鸦片”为英文Opium的音译,亦译“阿片”,又名阿芙蓉,俗称大烟,是由一种草本植物罂粟的汁液提练而成的软膏,原产

  • 捐纳

    清朝公开卖官鬻爵的一项制度。清代选官主要靠科举,另有捐纳为其补充。地主分子通过捐钱、捐米,现任官可以提级;降职、革职官可以复职;候补官可以优先选用;没有官职的可以取得官职。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

  • 至大通宝

    元代铜钱名。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开始铸造发行,一文当至大银钞一厘。同时,铸大元通宝,一文当至大通宝十文,两种铜钱与前此所印行的中统钞、至元钞,至大银钞以及前代铜钱一同使用。至大四年,仁宗即位,以

  • 大成国

    参见“广东天地会起义”。

  • 韩山童、刘福通起义

    元末北方农民大起义。因起义者以头裹红巾为标志,故又称红巾军大起义。领袖韩山童,原籍栾城(今河北栾城西),其祖父因传播白莲教谪徙广平永年(今河北永年东南)。领袖刘福通,颍州(今安徽阜阳)人。韩山童、刘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