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租庸调法

租庸调法

唐代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一种赋役制度,包括田租、力庸和户调三项,故简称租庸调法。征收的原则为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其法初颁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武德七年又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具体办法是:凡天下丁户(初二十一岁为丁,后有变动)分不课户和课户。皇室、贵族、勋臣,官吏以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闻名乡里者,租庸调均免,为不课户。课户每丁每年交租粟二石。随乡土所出,交绫、绢、絁二丈,绵三两,麻布之乡输布者则加五分之一,即二丈五尺,另加麻三斤。庸是代替力役的一种赋税,亦称“输庸代役”。政府规定,凡男丁每年服役二十日,有闰之年则加二日,为二十二日。不服役者须每日折纳绢三尺,布则加五分之一。政府有事加役十五日免调,加役三十日则租调俱免,正役和加役,总计不得超过五十日。若遇水、旱、虫,霜等自然灾害,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租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租庸调全免。新附丁户,春附课役并征,夏附免课从役,秋附则课役全免。唐代中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法不能继续推行。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租庸调法废止。

猜你喜欢

  • 王翦乞田

    战国末年,秦将王翦伐楚临行时向秦王嬴政(即秦始皇)乞田的故事。起初,秦王用李信言,使其带领二十万兵伐楚,结果大败;乃改用王翦言,使其带领六十万兵伐楚,始皇亲自送至灞上(今陕西西安东)。王翦行前,向秦王

  • 韩原之战

    春秋时期秦晋间的一场战争。晋惠公未即位前,为换取秦穆公答应派兵护送自己回国,曾许诺割让黄河以外的五个城邑给秦国,但事后反悔。晋惠公四年,国内发生饥荒,曾请求秦国输入粮食,秦国慷慨地答应了,但第二年秦国

  • 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

    见“中俄密约”。

  • 捐纳

    清朝公开卖官鬻爵的一项制度。清代选官主要靠科举,另有捐纳为其补充。地主分子通过捐钱、捐米,现任官可以提级;降职、革职官可以复职;候补官可以优先选用;没有官职的可以取得官职。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

  • 三顾茅庐

    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事件。汉末诸葛亮由琅玡阳都(今山东沂水)到荆州(治今湖北襄阳)避难,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西)。刘备为争雄天下,招揽人才,听取谋士徐庶建议,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不顾天寒,连

  • 赵丑厮、郭菩萨起义

    元朝中期河南农民起义。首领赵丑厮、郭菩萨,河南息州(今河南息县)人。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六月,赵丑厮、郭菩萨宣传弥勒佛当有天下,号召人民起义。朝廷闻报,命宗正府、刑部、枢密院、御史台及河南行省官

  • 澶渊之盟

    景德元年十二月(公元1005年)1月,宋辽于澶州战役中成立的一项不平等和议。和议规定:宋帝与辽帝以兄弟相称,宋帝尊辽肖太后为婶母;宋每年向辽输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沿边各守疆界,不得增修城堡、改

  • 庆历增币

    宋仁宗时辽对宋的外交讹诈事件。仁宗即位后,屡败于西夏。辽最高统治集团乃乘宋困敝进行讹诈:一面派大军压境;一面于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三月,遣使持国书至宋,以周世宗时所攻取的关南本后晋石敬瑭割予契丹

  • 东汉清议

    东汉末年,官僚士大夫中形成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清议的范围很广,上至公卿,下至士人都在被议之列。对于士人的褒贬,可左右乡闾舆论,从而影响到乡举里选,关系到士人仕途官禄的兴衰。因此士人相率用让

  • 邺城会战

    唐军与安庆绪、史思明叛军进行的一场会战。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十月间,唐军在郭子仪等指挥下,借助回纥兵的帮助,相继收复长安(今陕西西安)和洛阳。安庆绪退保邺城(今河南安阳)。乾元元年(公元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