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

二卷。元周德清撰。周德清(1277-1365年)字日湛,号挺斋,瑞州高安(今江西高安县)人。《高安县志》云:“周德清,号挺斋。暇堂人。工乐府,精通音律。所著有《中原音韵》行世。虞伯生序之曰:随时体制,不失法度。罗宗信称其词曰:毋使如阳春白雪,徒为寡和。蔡虚斋先生并有序表之。”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云作者于1978年,在锦江北岸鳌香岭下找到古暇堂村(今杨圩公社周家大队老屋周家),并发现《暇堂周氏宗谱》。《宗谱》载:“德清,和公三子,行七,字日湛,号挺斋。宋端宗景炎丁丑十一月生。著有《中原音韵》行世。学士欧阳元、虞集等赞其词律俱优,同志罗宗信、琐非复初各序其妙。邑乘载‘文苑’。元至正乙巳卒,享年八十有九……配妣胡氏,生卒未详,同葬鳌香岭校椅山。子一:谦。”周德清的作品传世无多,隋树森《全元散曲》辑有小令三十首、套数三套,《朝野新声太平乐府》选收周氏小令二十五首、套数三套、残曲六段。元泰定年间,在大都展开了一场关于“正语作词”的论争,周氏对“世之泥古非今,不达时变者众,呼吸之间,动引《广韵》为证,宁甘受舌之诮而不悔”的情况极为不满,主张“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遂发奋撰作《中原音韵》一书。是书的写作过程,据周氏自己说:“泰定甲子(1324年),存存托友张汉英以其说问作词之法于予……因重张之请,遂分平声阴阳及撮其三声同音,兼以入声派入三声,如‘稗’字,次本声后,葺成一帙,分为十九,名之曰《中原音韵》,并起例以遗之”(《中原音韵·自序》)。《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云:“《中原音韵》的本内,平声阴如此字,阳如此字。萧存存欲锓梓以启后学,值其蚤逝。泰定甲子以后,尝写数十本,散之江湖。”是书应萧存存问难而写作,完成于泰定元年(1324年)。值萧早逝,书未刊行,只有钞本数十,散之江湖。后经罗宗信等人奔走,至正元年(1341年)始刊刻于吉安。《中原音韵》改变了传统韵书的撰作体例,也改变了《广韵》一系韵书分韵定音的标准,是一部富有革新精神的著作。全书分两卷,前卷为韵书,后卷为附论。“附论”列《正语作词起例》及《作词十法》。对音韵学研究来说,重要的是本书的第一部分。这部分共收录五千八百七十六字,分为十九个韵部,每一韵部用两个字标目。韵部内再分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同一声调之下,同音字排在一起而成一个小韵,各个小韵之间用圆圈隔开,全书共一千四百五十个小韵。各小韵不注切语,每字下一般也不加注释。原入声字分别派入阴平、阳平、上、去四声,但派入的原入声字另排,注明“入声作某声”,不与原舒声字相混。所分十九韵部是: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模、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十一萧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侵寻、十八监咸、十九廉纤。《广韵》分二百零六韵,《中原音韵》仅分十九韵部,数目减少殊多,主要是因为:一、《中原音韵》与传统韵书编制体例不同,《广韵》等传统韵书四声分韵,《中原音韵》则四声合韵,《中原音韵》的一个韵部相当于《广韵》的一个韵类(《广韵》有六十一个韵类)。二、《广韵》有独立的入声韵三十四部,《中原音韵》入声派入舒声,没有独立的入声韵。三、《广韵》沿袭《切韵》“从分不从合”原则,分韵较细,其中包含古音和地域方言的一些音类,而《中原音韵》依据的基本是一个单一音系,语音系统简单得多。四、汉语北方话发展到元代,语音系统较隋唐时代简单多了,《中原音韵》反映了实际语音的变化。小韵是《中原音韵》音系的基本单位,对这些小韵进行考订,就能了解《中原音韵》的声母、韵母、声调数量及其结合情况。《中原音韵》的声母数,学者们的意见尚有分歧,或认为当分二十类、二十一类,或认为当分二十四类、二十五类。《中原音韵》的韵母一般认为有四十六类。《中原音韵》的声调与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不同,其主要特点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入派三声”的性质如何,《中原音韵》时代共同语中是否还保留入声,学者们的看法还很不一致,或认为实际语言已无入声,或认为尚有入声,“入派三声”只是“派入”,是为作词而设,是灵活运用而不是并入。《中原音韵》的审音标准是“中原之音”。“中原之音”的基础方音在哪里,学者们的意见亦不一致。或认为是大都音;或认为是当时河南一带以洛阳音为主体的共同语语音;或认为是以汴梁(开封)为主的河南地区语音。《正语作词起例》共有二十五条,文字体例不一,长短不等,内容亦有重复,相关的条目往往不相连续,条目间甚至混入散曲作品,二十五条也不是同时写成的,《起例》很象是陆续积累的札记。就内容分析,《起例》是对《韵谱》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说明。二十五条可归纳为两部分:第一到二十四条是“正语起例”;第二十五条(即著名的“作词十法”)及第二十四与二十五条之间的“乐府共三百五十章”是“作词起例”。罗宗信于1341年刊行的《中原音韵》已散佚不传。比较早的刊本是明代的翻刻本和增订本。其中瞿氏藏本,据赵万里鉴定刊于明弘治、正德年间,1922年曾影印。《重订曲苑》所收本、1926年海宁陈氏“合刻本”,均以此本为祖本。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原著标音》(1936年)、《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原音韵》(1959年)的底本也是“瞿本”。本世纪六十年代初,发现一种新的明刊本,卷末有《书〈中原音韵〉后》,题“正统辛酉(1441年)冬十二月朔旴江讷庵书”,是现存最早最好的一个刊本。原本藏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经陆志韦、杨耐思校勘,中华书局1978年影印。另有明程明善所辑《啸余谱》中收入的《中原音韵》。《啸余谱》有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原刻本及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刻本。《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词曲部》及《字学典·声韵部》所收本都出自《啸余谱》。明王文璧的增注《中原音韵》,赵荫棠考证刻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后,是本仅存《韵谱》,其蔡清序存于《小学考》。明谢天瑞校《乐府通用中原音韵》,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刻于杭州,仅有《韵谱》,现藏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卜氏刻本,刻于明万历二十九年,有卜二南序,只有《韵谱》,天津市人民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均有收藏。

二卷。元周德清撰。周德清字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生卒年均不详。本书成于泰定元年(1324),原本不分卷帙;所说二卷,是清乾隆间编定《四库全书》时,按书中中原音韵起例以下列诸部字数、正语作词起例下列诸词作法,而厘分为韵书、附论两卷的。其音韵之列,以平声分为阴阳(实自此书始),以入声配隶三声,分为十九部: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模;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十一萧、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侵、寻;十八盐、咸;十九廉、纤。系全为北曲而作。齐、梁以前,平、上、去无别,至唐亦尚有遗风,但入叶平却萌于其间。上、去、入可以转通,乃因方言相近之故。北音舒长迟重,不能作收藏短促之音,凡入声皆入三声,是由于风土的原因。乐府既为北调,自应歌以北音。本书之谱,亦因其自然之节,所以作北曲者沿用以传;至于因而掊击古音,则拘于一偏,主持太过。语言各有方域,时代递有变迁,文章亦各有体裁。文章用韵,因体裁而别。词曲本里巷之乐,不可律以正声,其体创于唐。但唐无词韵,凡词韵与诗皆同。其后渐有以入代平,以上代平的现象出现。而三百年来作者如云,亦无词韵,间或参以方音,只取歌者顺口、听者悦耳而已。至元北曲盛行,既已别立专门,自宜各为一谱。此亦理势之自然。本书作者以后来变例,据一时以排千古,实为颠倒。然其所定之谱,则始终成为后来北曲之准绳。有《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律合注戒本》辞条。《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作于贞观八年(634),永徽元年(650)重修。共有二十三法,四百六十六条。第一目,入寺法;第二目,在师前立法;第三

  • 左传同名汇记

    一卷。清王士濂(详见《周末列国有今郡县考》)撰。此书也是为补陈厚耀《春秋世族谱》而作。按《左传》对列国君臣姓名的纪录,往往前后不一,甚至一人有四、五种称呼的,而又有同名而异人的,辗转纠结,前后互易,给

  • 百家论钞

    十二卷。明王思任(1575-1646)编。王思任字季重,号谑庵、遂东。山阴(浙江绍兴)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江西九江道按察使佥事。此书所取皆明代议论之文。前有思任自序曰:“宋不如唐,

  • 易象抄

    四卷。明胡居仁(1434-1484)撰。居仁字叔心,号敬斋,余干(今属江西)人。其事迹见《明史·儒林传》。是书前有居仁自序,称读《易》二十年,有所得则抄积之,手定成帙,取先儒图书论说合于心得者录之。三

  • 左氏双忠集

    十六卷《补遗》一卷。明左光斗(1575-1625)、左懋第(1601-1645)撰。清左辉春编。左光斗字遗直,号浮丘。安庆桐城(今属安徽)人。万历中与杨涟同举进士。任御史时办理屯田,在北方兴水利,提倡

  • 君鉴

    五十卷。明景皇帝朱祁钰(1428-1457)撰。朱祁钰是宣宗次子,英宗之弟,母贤妃吴氏。英宗在位封朱祁钰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英宗亲征瓦刺,郕王奉命留守北京,八月,因土木之变,败耗传京,

  • 大元一统志

    元代官修地理总志。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由札马刺丁、虞应龙等编纂,至元三十一年(1294)完成初稿,共七百五十五卷。后因得《云南图志》、《甘肃图志》和《辽阳图志》,遂议重修,由孛兰盻、岳铉等主其

  • 别本十六国春秋

    十六卷。旧本为魏崔鸿所撰,载于何镗汉魏丛书中。其书出在屠乔孙本之前。十六国各为一录,并列僭伪之主有五十八人,但其余诸臣皆不为立传。全为载记之体。考察《崇文总目》有《十六国春秋略》二卷,不著撰人名氏,司

  • 痊骥通玄经

    见《司牧马经痊骥通元论》。

  • 四明心法

    见《医家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