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此书又名《中原音韵类编》、《北腔韵类》、《中州韵》,杨朝英简称为《韵编》,一卷。是元人卓从之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根据《中原音韵》改作的,成书较《中原音韵》晚二十七年。卓氏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燕山人。《韵编》与《中原音韵》分韵与撰作体例均相同。只是把周书的“歌戈”改为“哥戈”,“侵寻”改为“寻侵”,“皆来”改为“皆莱”。周书“东钟”“庚青”两韵兼收的字,《韵编》只收入“东钟”韵;“歌戈”“萧豪”兼收的字,《韵编》只收入“萧豪”韵;此类改动可能是因为实际语音有所变化。《韵编》“东钟”等八韵,有三十处五十三个字注“收”。这些字与其他同音字来自《广韵》的不同韵部,这些字在《中原音韵》里往往排在同音节的其他字后面。《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第七条云:“平声如尤侯韵浮字、否字、阜字等类,亦如鞞字,收入各韵平上去字下,以别本声、外来,更不别立名头。”“本声”指本韵部的主体,如“鱼模”部中来自《广韵》“鱼”、“虞”、“模”三韵的字;“外来”指来自其他韵的字,如“鱼模”部中来自“尤”、“侯”、“屋”、“沃”、“烛”、“没”、“物”、“术”等韵的字;这些“外来”字收在“本声”字下,但不别立名头。对这些“外来”字,卓氏一一注以“收”字。卓氏的标注虽然不是新发现,但它标示出周德清排列同音字的规则,而这些“外来”字往往是语音变化的标志,卓氏的标示,为研究元代实际语音变化提供了方便。《中原音韵》把“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类;但《韵编》却把“平声”分为“阴字”、“阳字”、“阴阳字”三类。明王骥德《曲律》云:“凡字不属阴则属阳,无阴阳兼属者。”卓氏的“阴阳”并不是平声的第三个调类,他三分平声,并立“阴”、“阳”、“阴阳”名头,象对“外来”字注以“收”一样,是分析研究《中原音韵》的标记。“三分法”解剖了周氏“平分阴阳”这一重大语音演变现象,暗示有一种和卓氏关系密切的方言平声不分阴阳,三分平声是试图为人们提供一种认识掌握平分阴阳的方法。遗憾的是卓氏没有加以说明,遂使人迷惑不解。《韵编》字数较《中原音韵》少了一千多字。此书原刊于明代《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首。近年中华书局据此本影印,附于讷庵本《中原音韵》之后。

猜你喜欢

  • 课业余谈

    三卷。清陶炜(生卒年不详)撰。陶炜字宾玉,秀水(今浙江省嘉兴县)人。一生勤奋好学,善于著述。《课业余谈》是陶炜的一部杂纂之作。此书仿释名广雅之体,采辑经史中浅而易解之内容,以类编载,从天地至古音转注,

  • 微积溯源

    八卷。英国华里司(详见《代数术》)撰。清华蘅芳(详见《代数术》)与英国傅兰雅(详见《数学理》)合译。这是第二部被译成中文的系统微积分著作。华蘅芳在读完李善兰翻译的《代微积拾级》后感到不满足,在《微积溯

  • 诗义求经

    二十卷。清艾畅撰。畅字至堂,江西东乡人,生平不详。畅与尹继美同时,同治《诗经》,其书似尚不如继美之善。畅尝序继善《诗管见》云:“如简兮,如君子阳阳等篇,岂有一家道著。即二南之南字,亦自汉至今无人认得,

  • 涉闻梓旧

    二十五种,一百一十四卷。清蒋光煦(详见《别下斋丛书》)编辑。蒋光煦既刊《别下斋丛书》之后,意犹未尽,又校刊此书。其门类与前书大致相同,选辑诸书虽上及宋元,但以清代撰述为多,共二十五种:元黄泽《易学滥觞

  • 周易粹义

    五卷。清薛雪撰。薛雪字生白,号一瓢,苏州人。自署叫河东,称郡望。其书采摭诸说,融以薛雪己意,仿照朱子《四书集注》之例,都不载所引姓名。诠释很简明,而大抵都墨守宋学。《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

  • 天华山房秘藏玉杵臼

    三卷。卷首一行题曰:西湖赫主人吴培鼎九牧父捣。不知何许人。其书所载皆为抄自《唐类函》。似为明书贾所为。

  • 开煤要法

    十二卷。英国士密德(生卒年不详)撰,英国傅兰雅(详见《数学理》)口译,王德均笔述。士密德始末未详。王德均字筱云,怀远人。《开煤要法》共十二卷,详细讨论分析了如何识别煤层、开采、起运、引水排水、采光、预

  • 身理启蒙

    一卷。英国艾约瑟(1823-1905)撰。艾约瑟又名埃德金斯·约瑟夫。英国教士,汉学家。1848年来华任伦敦驻上海代理人。1861年在天津设立教会。1863年到北京传教。1880年被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聘

  • 礼议

    二卷。曹元忠撰。曹元忠生卒年未详,清末民初学者,江苏吴县举人,官内阁中书,任礼学馆纂修,资政院议员。《礼议》一书根据礼经疏注并参照史传,辨析百家异说。全书共二十五篇,并附律议四首,分为上下卷。卷上自“

  • 春秋辨疑

    四卷。萧楚(1060-1130)撰。萧楚字子荆,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代经学家。元符乡举,考进士不第。时蔡京当国,禁《春秋》学,萧楚愤嫉其奸,预言蔡京当仿王莽篡国,发誓不出仕。遂隐居三顾山下,自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