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二教论

二教论

一卷。北周释道安(生卒年不详)撰。道安,俗姓姚,冯翊胡城(今安徽省阜阳县)人。学佛研法,格外尽心;崇师受业,旁观子史。面对北周武帝时期的儒、释、道矛盾激化之际,在周武帝集庭臣僧道辨论谁先谁后,孰是孰非,决定存留废立的社会舆论汹涌之时,道安以护教身份上皇帝《二教论》,以劝上示下,平息争端。然而,这决不仅仅是宗教之争,而具有深刻的社会矛盾背景,故决非一言一论所能平息。至建德三年(574),周武帝正式下诏毁佛、道二教。道安迫于形势,不得不避居林薮。《二教论》的内容,主要针对佛、道教而发,尤其偏重于佛教,全论共有十二篇。即:第一,归宗显本;第二,儒道升降;第三,君为教主;第四,诘验形神;第五,仙异涅槃;第六,道仙优劣;第七,孔老非佛;第八,择异道流;第九,服法非老;第十,朋典真伪;第十一,教指通局;第十二,依法除疑。认为二教是指内教与外教,内教谓练心之术,外教谓救形之术。把“儒教”放在别流之列,称为别教。所引典籍,儒家以六经为宗,道家用张鲁蜀记为证,史册依史记两汉正史为据。其书的优点是:一,关于三教(儒、释、道)异同优劣,辨解详叙可谓精密。二,所引孝经解说晋书礼乐志,文字虽不多,但皆属佚典,具有保存史料价值。三,崇君平教,判示异同,反映了作者主张三教融合的思想。此《二教论》,对于了解北周武帝毁佛事件的教俗之争,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均有一定参考作用。现常见收载于《广弘明集》,金陵刻经处有刻本。

猜你喜欢

  • 天马山房遗稿

    八卷。明朱浙(1486-1552)撰。朱浙,字必东,号损岩,莆田(今属福建省)人。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授湖广道监察御史。著有《天马山房遗稿》。是稿为朱浙之甥张秉铎编辑,隆庆年间刊刻行世,共八卷

  • 韶州府志

    ①十八卷,清唐宗尧修,秦嗣美纂。唐宗尧,满洲镶黄旗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宝庆丞晋韶阳郡守。旧志始于明嘉靖间符锡创修。旧志宋以前已无考,唯元王方贵、方玭二书,但略而不详,散而不统。此志郡守唐中尧

  • 十六国考镜

    一卷。旧本题为宋石延年撰。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一字安仁。北宋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人,先世居幽州(今北京西南)。屡次应举皆不第。真宗时为三班奉职,迁大理寺丞,上书请太后归政。历任通判海

  • 春秋序题

    不分卷。明陈奇猷(生卒年及生平事迹不详)撰。奇猷字勇石,明河南杞县(今河南杞县)人。该书不见于朱彝尊《经义考》及各家书志。现存抄本,不分卷,共十册,钞本细字,白纸蓝行。每半页十一行,每行二十四字,书法

  • 易蓍图说

    十卷。清潘咸撰。潘咸不知何许人。所著别有《音韵源流》,其中引李渔《诗韵》,则其人一定在李渔之后。此书“周易大衍蓍”六卷,“连山易蓍”三卷,“归藏易蓍”一卷,都各自为之作序。其说认为,读《易》者应当从知

  • 阳城县志

    ①十六卷。清杨善庆修,田懋纂。杨善庆字必干,湖南兵阳县人。举人出身,乾隆十七年(1752)任阳城知县。按阳城县志,自创修于明嘉靖后,入清以来,顺治一修,康熙二修,此为三修。此书为四修。《阳城县志》乾隆

  • 文献通考节贯

    十卷。清周宗濂(生卒年不详)撰。周宗濂著有《耻亭遗书》。本书取马瑞临《文献通考》、王圻《续文献通考》,首尾编次,仍如原书的二十四门。唯有帝系、象纬、物异、四裔、节义、方外六门,因难于节录置之。其因文附

  • 邳州志

    二十卷,首一卷。清董用威、马轶群修,鲁一同纂。董用威,河北宛平(今北京市丰台区)人,进士出身,曾三任邳州知州。马轶群,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咸丰元年来任知州。鲁一同(1805-1863),字通甫,又

  • 李元宾文编

    三卷。《外编》二卷。唐李观(766-794)撰。李观,字元宾,陇西(今属甘肃)人。李华之从子。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与韩愈、李绛、欧阳詹、王涯、冯宿等同榜,时称“龙虎榜”。九年(793)又登博学

  • 易笺

    八卷。清陈法撰。陈法字定斋,贵州安平(今平坝)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官至直隶大名道。乾隆十年(1745)因河决陈家浦,引咎自劾,革职发军台效力。后放归,主讲贵山书院十八年。此书系其居军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