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交城县志

交城县志

①十八卷,首一卷。清洪璟纂修。洪璟字昆霞,安徽歙县人。出身拔贡,历任教习。康熙四十五年(1706)任交城知县。交县山多水少,人民瘠苦。自清初兵乱。以后,田地荒殖,民不聊生。洪璟为知县,颇能廉明仁爱,教育有方,兴利除弊,不遗余力。其在任时,关心水利。重修瓦窑河的堤坝,长八十余丈,宽二丈。中间为石灰石,极为坚固。每逢夏雨时,瓦窑河不再决堤,冲坏城垣了。同时,重视教育,清出前任留存的学田,分毫不差。还增广卢川书院,添设波草堂等,政绩颇显。交城县志创自明万历十六年知县张文璧,成于万历二十三年知县周璧。康熙八年知县赵吉士续修之,全书八纲六十二目,此编在旧志基础上,删芜补缺,遂成志书。《交城县志》康熙四十八年(1669)刻本。全书十八卷首一卷,分十六类,为卷一星野,卷二舆图,卷三山水,卷四建置沿革,卷五公署,卷六学宫,卷七祠祀,卷八贡赋,卷九风俗,卷十古迹,卷十一陵墓,卷十二官政,卷十三选举,卷十四人物,卷十五至卷十八艺文。交邑本为山区,河流甚少,该志书记载山十分详细。如少阳山下注云:在县西北七十里,《山海经》云,少阳之山,酸水出焉。今水微酸,流合文谷水,其不仅能引证古籍,而且能互相补证,十分难得。②十卷,首一卷。清夏肇庸修,许惺南纂。夏肇庸字京珊,四川射洪县人。进士出身,补用同知直隶州山西解州平陆县知县。光绪六年(1880),调署交城县知县。许惺南浙江副贡。《交城县志》自康熙洪璟续修后,又一百七十八年未有续修,夏肇庸任知县后,开始续修县志,聘许惺南主其事,光绪八年(1882)二月,始开局采访,夏肇庸自序云:“凡夫陵谷变迁,廨祠成毁,官政沿革,俗尚醇漓,以及灾祲后丁口之盈虚,积储之消长,志皆从实,书不厌详。”历六月书稿成,遂付梓。《交城县志》光绪八年(1882)刻本。全书十卷首一卷,八门,分为:卷一天文门:星野,祥异;卷二舆地门:图考,山川,渠堰,古迹;卷三建置门:沿革附里甲、疆域、城乡、堡寨、桥梁附,公廨附仓库、监狱;卷四官政门:文武职官,兵制军实;卷五礼制门:学宫附经籍书院,祠祀附寺观;卷六赋役门:田赋附户口仓储,风俗附物产;卷七选举门:文武科第;卷八人物门:列传,忠烈,孝子悌弟,节孝烈妇,急公好义,学博行修,闺门庸德,熙朝人端,仙释;卷九至卷十艺文门:文,历代文,国朝文,诗,古体,近体。卷首有新序,旧序,题名,凡例和总目。此志记载资料丰富翔实,唯一不足是卷八人物志的分类,把仙释纳入人物类,显得较为混乱。

猜你喜欢

  • 易音

    三卷。《音学五书》之三,清顾炎武撰。是书就《周易》以考求古音。上卷为《彖辞》、《爻辞》;中卷为《彖传》、《象传》;下卷为《系辞》、《文言》、《说卦》、《杂卦》。其音往往与《诗》不同,顾氏皆以为偶用方音

  • 等子

    见“四声等子”。

  • 春秋左传标识

    三十卷。明戴文光撰。文光,吴(今江苏吴县)人。该书是作者评注《左传》之作,有明天启乙丑(1625)必有斋刊本。

  • 阳山诗集

    十卷。清陈炳(约1681年前后在世)撰。陈炳,字虎文,长洲(江苏苏州)人,生卒年均不详。因居阳山裘巷里,又自号阳山。少时即以“松顶红裙拖绿上,山间白鸟破青飞”之句知名于时,这两句并非诗家上乘,但却广为

  • 大禹谟

    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皋陶谟》、《益稷》。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义,黎民敏德。”帝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

  • 郑记

    一卷。清袁钧(见《六艺论》)辑。此书《隋志》著录六卷,题郑玄弟子撰。两唐《志》并载《郑记》六卷,均不著撰人。唐刘知几《史通》云:“郑之弟子分授门徒,各述师言,自相问答,编录其语,谓之《郑记》”(据王利

  • 嘉定县志

    三十二卷,首一卷,补遗一卷。清程其珏修,杨震福等纂。程其珏,字序东,江西宜黄人。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知县,光绪四年四月任嘉定县知县,五年十月回任。杨震福,字子敷,又字声伯,

  • 新妇谱

    一卷。明末清初陆圻(1614-?)撰。圻字丽京,号讲山,钱塘(今杭州)人,顺治中贡生。与其弟陆阶、陆培以文学著名当时,被称“三陆”。康熙二年,因涉嫌《明史》案受牵连。出狱后,他不问政治,弃家远游,致力

  • 仪礼石经校勘记

    四卷(石经汇函本)。清阮元(1764-1849)撰。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提倡朴学,主编《经籍纂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著有

  • 奇觚室吉金文述

    二十卷。清刘心源撰。刘心源,字幼丹,湖北嘉鱼人。光绪二年(1876)进士,翰林院编修。官至广西按察使。有《奇觚室乐石文述》、《古文审》等著作。书前有吴光耀、陶钧两序,次为目录及其自记。卷一、二为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