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代州志

代州志

①六卷。清吴重光纂修。吴重光,字萱山,江苏江都县人,出身举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任代州知州。按代州旧隶太原府,自清雍正二年(1724),始改为直隶州,领五台、繁峙、崞县三县。其志创修于明万历十四年知州周弘禴,其时尚未改为直隶州,故所记述地域,仅为州境。此编修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其所述与旧志不同,领三县入州志。《代州志》乾隆四十九年刻本。此编取材于通志,然地理、沿革类考证不详。其可称之处是旧志书中舛误,此编尚能一一订正。②十二卷。清俞廉三修,杨笃参订。俞廉三,浙江绍兴县人,出身监生,光绪五年(1879)任代州知州。杨笃详见光绪《山西通志》。按代志创修于明万历十三年判官周弘禴,二修于乾隆四十九年州守吴重光。周弘禴志极为简略,吴重光志则地理、沿革考证不祥,故均不能作为定本。光绪八年,俞廉三奉晋省檄文,开局修志。乃延请杨笃为参订,历数月告竣。《代州志》光绪八年(1882)代山书院刻本。全书12卷,分为:卷一地表、历代封爵表、职官表;卷二选举表:进士附武科,举人附武科、荐辟、仕籍、武宦、封荫;卷三地理志:沿革,疆域,晷度,形胜,风俗,山川附水利,古迹,冢墓,物产;卷四建置志:城池,庙宇附园苑,乡都,关隘,津梁,驿递,镇集,坊表,祠祀表;卷五赋役志:户口,田赋,存留,盐引,税课,仓储,蠲缓;学校志附乡饮酒礼,新生入学仪,乡会试宾兴仪,经费记,书院,兵志;卷六金石志;卷七艺文志:经类,史类,子类,集类,附录书目;卷八史传;卷九集传;卷十列传,列女传;卷十一宦绩记,侨居记;使臣、客府、寓贤;卷十二大事记,杂记。卷首有序、纂修姓氏,目录、例言、疆域图、城池图、乡都图、渠道图、边关图。此编模仿史体,以表、志、传、记分门设目。该志门类齐全,内容丰富而精炼,堪称清代名志。该志优点有三,一是艺文志不录诗文,惟载乡邦文献书目,书目下或录其序跋,或综其提要,方便使用;二是编纂方法仿《汾州府志》例,将诗文散注于各条目之下,不另汇为篇;又以康海《武功县志》为例,凡援引书籍,一一注明其出处,以示征信;三是繁简之间亦有义法。如封爵、职官、选举三表,其有事实可记载者,别见传记,表不具详,以免重复。

猜你喜欢

  • 宋史笔断

    十二卷,作者不详,旧本题为“正谊斋”编集。此书主要论述了北宋一代的历史,上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至卫王赵昺跳海而死(1279年),共三百二十年的历史,尽管对宋史的论述比较完整,但所论不免有些

  • 吕氏家塾读诗记

    三十二卷。吕祖谦(1137-1181)撰。吕祖谦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隆兴元年(1163)进士,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与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

  •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日止曰时,筑室于兹。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

  • 桐庐县志

    ①四卷。清童炜修,吴文炜、王佥吉纂。童炜,康熙年间任桐庐县知县。此志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分四类,卷一风土类,目十六,为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形胜、城郭、坊表、市巷、乡隅、山川、田土、水利、

  • 黄楼集

    二卷。明鲁点编,胡廷宴补。鲁点生平籍里见《齐云山志》条;胡廷宴,漳州(今福建龙海县)人,生平不详。是集录苏轼等诗文。据史载:“宋熙宁十年,苏轼守徐州,值河决澶渊,南溢于泗,城几没。轼捍御百方,城以无恙

  • 梅村集

    四十卷。清吴伟业(1609-1671)撰。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师事张溥,为复社成员。崇祯进士。官左庶子。南明弘光朝任少詹事。入清后官国子祭酒。其诗多寓身世之感。早期作品风华绮丽,明亡后

  • 汝南遗事

    二卷。明李本固(约1589年前后在世)撰。明神宗时有两个李本固。其中一个为临清人,万历壬辰进士。本书作者李本固,字叔茂,汝宁(今河南汝南)人。生卒年均不详。官至大理寺卿,以言事罢归。李本固罢归后,郡守

  • 诗余图谱

    三卷。《附录》二卷。明张綖辑。綖字世文,一作世昌,号南湖,江苏高邮人。生卒年皆不详。正德八年(1513)举人,八次会试皆不第。后谒选武昌通判。有《杜诗通》,已著录。是编取宋人歌词,择声调合节者一百一十

  • 海珠小志

    五卷。清李撰。李,李昴英之十二世孙。广州府城西北,粤江中有海珠石轮居水上。宽数十丈。潮汐经焉。其圆秀若巨珠。宋宝祐四年,郡人端明殿学士佥枢密院事李昴英,施财创寺于其上,奉佛安僧。请额为海珠慈度寺。额以

  • 酣古堂法书

    四卷。清穆大展刻。无卷数次序。其中收黄山谷《题武昌松风阁诗》一卷。鲜于困学草书一卷。祝枝山自书诗二卷。《松风阁诗》真迹原《三希堂法帖》所摹,此本与之大小相同,书则远逊。山谷书笔笔凌空,毫无俗韵,而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