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书假借转注说

六书假借转注说

一卷。清胡琨(生卒年不详)撰。胡琨字履不详,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此卷专就假借转注二书立说。胡氏曰:“近世通人钱大昕、戴震、段玉裁先后稽考,证以训诂,始得叔重之本义,而段氏学尤邃。其说以为异义同字为假借,异字同义为转注。转注即训诂,一字反复相训为转注,数字合为一训亦转注也。‘考’训‘老’,‘老’训‘考’,亦其显者耳。尝推究其说而广其所未备,得转注之例十有二焉:一曰建首之字与所受之字可互相训者,如‘介,画也’、‘画,介也’,‘辽,远也’、‘远,辽也’,此即‘考’‘老’互训之正例;二曰建首之字与所受之字,不可互训者,如‘天,颠也’,‘颠’不可曰‘天’,‘地,底也’,‘底’不可曰‘地’,此不必互训,但可同意相受,亦为转注之正例。三曰所受之字意虽异而可同者,如《尔雅》第一条,意各不同,引申之,凡物之始,皆可为‘初’为‘才’,为‘首’,为‘基’,而同归于一首曰‘始’也,数字灌注而归一意,可得注字之义,此《尔雅》之正例。四曰建类一首之中,意仍有两用者,如《尔雅》“孔、魄、哉、延、虚、无、之、言,间也”,‘孔’、‘魄’、‘延’、‘虚’、‘无’五字,当训为间隙之‘间’;‘哉’、‘之’、‘言’三字,当训为言词之‘间’,‘间’字两用而不分,此亦《尔雅》之正例。五曰转注有如后世之双声者,‘丁,当也’,‘丁’、‘当’双声;‘剂、翦,齐也’,三字互为双声。六曰转注有如后世之叠韵者,‘流,求也’,‘流’、‘求’叠韵;‘膺、身,亲也’,三字叠韵。七曰转注有如后世之翻切者,‘不律谓之笔’,相切得‘笔’字;‘髲髢谓之被’,‘髲’、‘髢’相切得‘被’字,此三条皆转注之通于形声者。八曰因字所从,相为转注,‘仍’从‘乃’,即训‘乃’,‘神’从‘申’,即训‘申’,此转注之通于象形、指事、会意者。九曰非其本训,借字相注,‘鸠’本无‘聚’义,因《左传》‘无鸠’借作‘勼’字用,即以‘勼’训训之曰‘聚也’;‘寻’本无‘温’义,因《左传》‘寻盟’借作‘燅’字用,即以‘燅’训训之,此转注之通于假借者。十曰因声为转注者,如经典所云‘亶亶’、‘勉勉’、‘没没’、‘忽忽’、“密勿’、‘蠠没’、‘黾勉’皆一声之转,可相为转注;又如经典及《汉书》所云‘棻离’、‘仳离’、‘配藜’、‘披离’、‘弥离’、‘迷离’、‘靡丽’亦一声之转,可相为转注,盖由古今方言不同,故有此例。十一曰以相反之意为同意相转注,‘乱’可训‘治’,‘落’可训‘始’,此由古人措词嫌质,言之不文,而以相反见义,故有此例。十二曰,不可直训,需展转申明之,‘雠’犹‘’也,‘’犹‘齐’也,则以‘犹’字明之;‘夫’之言‘扶’,‘妇’之言‘服’,则以‘之言’二字明之。盖义实相通,因无明证,拟之而后言,故有此例。凡十二条,前八条转注之正例,可就六书本义求之;后四条转注之变例,当与六经注义参之。”其转注说与戴震说同,然分析极为精细,颇有参考价值,故悉录于此。其假借说分为九例,参考价值不大,今从略。

猜你喜欢

  • 明名臣琬炎录

    二十四卷,续录二十二卷。徐紘(生卒不详)撰。徐纮,字朝文,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县)人。明弘治年间进士,官至云南按察司副史。《明名臣琬炎录》系仿宋杜大圭《名臣碑传琬琰集》而作,以记载明洪武到弘治九朝诸臣事

  • 唐月令注续补遗

    一卷。续考,一卷。茆泮林撰。茆泮林,字云水,江苏高邮人。茆泮林在刊行《唐月令注》之后,又取《内经》王冰注,校其异同,别纸录出,以补《唐月令注》之遗。凡经文及注中小有差异者,皆载录之,以备参考。续考,则

  • 浯溪集

    二卷。明黄焯撰。黄焯,字子昭,南平人。正德进士。先官永州知府,后改任湖广参政。浯溪旧有元颜书院,黄焯扩而建之,以便游观者。其雇石中诸刻,谓不可以不传。乃命邑生集,重新刊行,即此书。《浯溪集》明嘉靖刻本

  • 绘图列女传

    十六卷。明汪某撰。汪某佚名,新安人。书前有汪庚序,以为此书为道昆作。以道昆万历十四年(1586)所刻《弘明集》、《广弘明集》字体证之,该书亦为万历年间所刻。书中纪年止于万历元年(1573),成书必在万

  • 多识考

    六卷。清何震(生卒年不详)撰。震上虞(今属浙江)人,生平无考,据是书嘉庆十五(1810)年何氏自序,知其为乾嘉时人。据序知是书为震读礼家居时手辑名类而成。作书之旨在于多识草木鸟兽虫鱼之名。是书因之分为

  • 渠风集略

    七卷。清马长淑(约1745前后在世)撰。马长淑,字汉荀,安邱(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雍正八年(1730)进士,官至磁州知州。辑有《渠风集略》。初安邱张贞欲辑其邑从明到清的诗作,名为《渠风》,但久而

  • 周易本意

    五卷。清何志高撰。何志高字西夏,四川夔州万县人。曾闭门著书数十年。所著总名为《西夏经义》,本书即其中一种。其书依古易次序,经与传分列,只有《彖传》、《象传》合为《彖象上》、《彖象下》,其余皆同古本。卷

  • 樗全集

    七卷。附录一卷。明王畿(约1612年前后在世,)撰。王畿字翼邑,号慕蓼,福建晋江人。生卒不详。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官至浙江布政使。与讲学之王畿同名,非一人。著有《樗全集》。此集为诗文别集,

  • 康熙字典

    四十二卷。清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命大学士张玉书(1642-1711)、陈廷敬(1639-1712)与翰林院官员共三十人合撰,历时六年,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成书,原名《字典》。其编纂

  • 万姓统谱

    一百四十六卷,附《氏族博考》十四卷。明凌迪知(生卒年不详)撰。凌迪知字稚哲,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著有《名世类苑》、《太史华句》、《两汉隽言》、《左国腴词》、《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