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书转注说

六书转注说

① 二卷。清夏炘(1789-1871)撰。夏炘字心伯,号嬛甫,安徽当涂人。道光时举人,官至颍州府教授。治学兼采汉宋,博考深研,著作尚有《檀弓辨诬》、《学礼管释》、《诗章句考》等。是书专论六书中没有定论的转注,上卷论其旨趣,下卷备言诸家之误。夏氏认为,唐以前论转注者不失古意,宋以后唯清许宗彦、江声之说合于古意,其说之大旨是,以建“类”者即部分之“类”,“一首”者即每部之“首”、“同意相受”者谓每部同类之字,皆本此部首一字之意递相授受。谓之转注者,如水之灌注转相输受耳。夏氏认为,曹仁虎坚持古训,然混谐声以言转注,不知建类一首为五百四十部之通例。他说:“形声者就每字取声,故散言之曰形声。‘江’、‘河’虽可同谓之水,水究不可同谓之‘江’、‘河’,得声各不相蒙也。转注者统每部取义,故总谓之曰转注。‘耆’、‘考’同受意于‘老’,‘老’亦同施意于‘耆’、‘考’,‘耆’、‘考’蒙‘老’而各得相通也。”至于郑樵、张有、毛晃、杨慎、杨桓、刘泰、戴侗、周伯琦、赵宦光、顾炎武、戴震、段玉裁、戚学标、朱骏声等,无论是主声派,还是主义派,此书均逐一剖析,详加辨正,予以否定,从而阐述其主形派的学说。是书刊于咸丰三年(1853),是为《景紫堂全书》本。② 一卷。清饶登逵(生卒年不详)撰。登逵字仪廷,湖北应山人。饶氏于是编因许氏六书次第转注承会意之后,而又解之曰‘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乃以为部首必由会意而成,部中之字必与部首意义相同,而后可视为转注。饶氏于部首从“老”字从人毛匕会意着眼,于部中之字,从“考’与部首“老”字同意着眼。按之许书,其中建类一首而又同意之字,如“”、“”诸字与部首“大”同意,则“大”为象形而并非会意,这说明转注字祇限定与建类之首同意,并未限定建类之首必为会意。饶氏仅就“老”字观察,部首必以会意字为限,未免失之胶固。至于所谓转注必部中之字,与部首意义相同,则深得要领,言简意赅。是书有饶氏自刊本。③ 一卷。清罗汝怀(1804-1880)撰。汝怀字念生,湖南湘潭人。道光拔贡,官龙山训导。著有《说文统考》。其自序云:转注之字混于会意、形声二者之中,于《统考》中无可位置,乃另为此说以成编。其中谓:“〔转注〕自宋明以来未明,其所以不明者,专于‘考’、‘老’二字求之,而失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之故。”以为“老”之为首,系取诸他部之“毛”,从“毛”而注之“老”,从“老”而注之“考”,是为“一首”而又“同意”。又以“一首”者乃一类之谓。又以说解中之某与某同意者为“同意”。又以彼部与此部同意者,可由此部授之彼部。因而分转注为直注、旁注、交注诸例。以他部来注部首,以注部中字者为直注,为正例。以从他部来不注部首而仅注部中字者,为旁注,亦为交注,为变例。推求其故,误在以“毛”为“老”之首,又误在以一类为一首,又误在以说解字形之同意为转注之同意。其说之谬,较之廖平《六书旧义》为甚。是书有罗氏自刊本。

猜你喜欢

  • 钦定廓尔喀纪略

    五十四卷,首四卷。清乾隆帝敕撰,方略馆编纂。记第二次西藏与廓尔喀(今尼泊尔)边境事件,亦记乾隆“十全武功”最后一部要籍。自乾隆五十六年(1791)八月始,至五十八年十月止。《钦定巴勒布纪略》姊妹篇。内

  • 弇州史料

    前集三十卷,后集七十卷。王世贞撰,董复表编。王世贞(1526-154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刑部主事,屡迁员外郎、郎中、

  • 文选音义

    八卷。清余萧客(详见《古经解钩沉》)撰。此书为《文选》词章的注释本。其引经据典,广搜博证。但问题也颇多。例如,其引征贪多,但不着意于辨认真伪。浮玉山巨穴云云,与木华所云阴火何涉。卢谌览古诗、和璧引杜光

  • 读易举要

    四卷。元俞琰撰。此书《文渊阁书目》、焦氏《国史经籍志》、朱睦《授经图》皆著于录,然传本甚稀,故朱彝尊《经义考》亦云未见。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仍编次为四卷,流布渐广。俞琰易学,以朱子为宗,故此书

  • 诗声类

    十二卷。附《诗声分例》一卷,清孔广森撰。孔广森(1752——1786年)字众仲,又字约,号顨轩,曲阜(今山东曲阜县)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无意仕进,遂告归,三

  • 金坛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夏宗彝修,汪国凤等纂。夏宗彝,字怀清,清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光绪五年任金坛知县,十一年以同知衔调补吴江知县。汪国凤,清进士,官至礼部主事。金坛古邑,旧属朱方,自唐始定县名,越宋、

  • 澹宜书屋诗草

    二卷。清高凤楼撰。高凤楼,生卒年不详,字五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高崇文之次女,高凤阁之妹。翰林院侍读学士胡敬之妻。清代诗人。此书前有黄履所作序言,书后有其兄的儿子高学沅所写跋语。刊于道光二十七年(

  • 谭子雕虫

    二卷。明谭贞默(详见《三经见圣编》条)撰。此书作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是谭贞默《著作堂集》中的一种。书中所录只《小虫赋》一篇,又名《小化书》。其命意取自《庄子》“惟虫能虫,惟虫能天”以及《家语

  • 蚕桑萃编

    十五卷。清徐树铭(生卒年不详)撰。徐树铭生平不详。《蚕桑萃编》十五卷比较详细地讲述了自伏羲起至明代不同历史时期政府所提倡的植桑养蚕政策,从植桑养蚕到染丝成绸的一系列生产过程、技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需的

  • 梁山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朱言诗纂修。朱言诗,东湖人,曾任梁山县知县。梁山西魏置梁县,属万川郡。后周属巴东郡,隋属信州。唐初属南浦郡,后改属万州。宋改置梁山军。元升为州。明洪武七年(1374),省州入梁山,编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