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兴宁县志

兴宁县志

十卷。清施念曾纂修。施念曾字蘖斋,宣城人,拔贡生,雍正十二年(1734)任知县。旧志始修于明成化间,至崇祯间三度重修,其书久佚,清康熙间复修,今也不可得见,至乾隆四年(1739)二月县志已残缺五十余年。县令施念曾集邑绅开局纂辑,亲自发凡起例,参考前志,历时四月志告竣,亲自厘正,芟繁润略,剞劂于是年。《兴宁县志》乾隆四年(1739)刻本。全书共十卷,为疆舆志、建置志、赋役志、学校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风土志、事物志、艺文志。每卷之首有弁言,每卷之末有卮言,已分十门,又分十章。此志收录各县令如明代祝允明文采,刘熙祚节烈,及县著名人士宋代罗孟郊,明代王天与等。全编记述尚称详明,文笔清雅,唯议论过多。

①六卷。清张伟修,孙铤、傅先正等纂。张伟,惯县人,曾任兴宁县知县。孙铤,新化人,教谕。傅先正,湘阳人,训导。按兴宁县志,创自明嘉靖年间。其后万历陈元旦、天启王廷玑两续。然皆散失。清康熙年间曾两修,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县罗绅再修。兹编则续罗志而作。《兴宁县志》道光元年(1821)刻本。此志于地域之广轮,山川之经界,无一及之,颇为不妥。其以文庙乐舞诸图并列卷首,不免芜杂。而学校门复有文庙陈设礼仪之记载,亦嫌重复。艺文之首记明清两朝诰敕,继录本邑之文移公牍告示,连篇累帙,极为陋劣。综观全书,言词浅鄙,排列混乱,实为简陋之作。② 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郭树馨等修,黄元榜等纂。郭树馨字桂山,山西宁乡人,举人,同治五年(1866)任兴宁县知县。黄元榜,邑人,恩贡。《兴宁县志》光绪元年刻本。为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首新旧序、列名、凡例、皇言。分为:卷一,星野志。卷二,沿革志。卷三,疆域志。卷四,建置志。卷五,风土志。卷六,赋役志。卷七至卷八,学校志。卷九,典礼志。卷十,武备志。卷十一,秩官志。卷十二,选举志。卷十三,人物志。卷十四至卷十七,艺文志。卷十八,杂记志。末为传旧。此志以旧志人物之不分类别,遵通志体,厘为乡贤等九目。列女之标题不合,则仿《宜章志》先书主名次及其夫之例而记载之,所正旧志之失,诚为允当。惟艺文首列地方公牍,未免杂芜不伦。旧志以古迹、仙佛、寺观等统于杂记,本属讹谬,不但未予纠正,反以寇警等补入,则实为失当。传旧一篇,仅略载明清邑人著述书目,寥寥无几。

猜你喜欢

  • 大鄣山人集

    五十三卷。明吴子玉撰。吴子玉,字瑞谷,安徽休宁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中贡生。此集中分体二十,皆以某部为题。其叙事,志略、说谱等目,均为自拟。是集初刻于隆庆年间,题《吴瑞谷集》,只十六卷。集前有何其贤序。

  • 香海庵丛书

    九种,十一卷。清徐琪(1849-1918)编。徐祺字花农,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同治年间进士。徐祺善长诗文,他的父亲徐洪谟,母亲郑兰孙,也是当时著名的诗词作家,可惜去世很早。后来徐祺从师俞樾,与李

  • 兰芳录

    二卷。明徐三重(详见《余言》条)撰。此书皆录古人轻世遗荣之事,共二卷,分内、外篇。书首徐三重自序中称:内篇近乎为自己之所得,外篇则稍借助物缘,亦不入世累。但徐三重将曾点的《沂水春风》置于外篇,而将叶梦

  • 古今万姓统谱

    见《万姓统谱》。

  • 董子文集

    一卷。汉董仲舒(前179-前104)撰。(董仲舒生平详见《春秋繁露》辞目)。据《隋书·经籍志》载董仲舒集一卷,又注曰梁二卷。《旧唐书·经籍者》、《新唐书·艺文志》俱仍载二卷。《宋史·艺文志》又作一卷。

  • 怪石赞

    一卷。清宋荦(详见《沧浪小志》)撰。《怪石赞》是宋氏任黄州通判时,广收怪石,得其佳好者十六品,各为命名、记其状貌,并系以赞语,撰为此书。此书成于康熙四年。是书中十六品怪石的命名分别为:一是宜春胜;一是

  • 奉贤县志

    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韩佩金修,张文虎纂。韩佩金,清光绪四年知奉贤县事。张文虎,江苏南汇人。此志卷首为图说,以下为志十五,其目为疆域、建置、赋役、水利、字校、祠祀、官司、营汛、科第、人物、列女、艺

  • 崔洹野集

    七种,三十五卷。明崔铣(详见《读易余言》)撰。是书收《程志》十卷、《洹词》十二卷、《读易余言》五卷、《大学全文通释》一卷、《中庸凡》一卷、《土翼》三卷、《皇明理学名臣言行录》三卷、附《声律启蒙》三卷《

  • 说唐演义后传

    五十五回。题“鸳湖渔叟校订”,与《说唐演义全传》同一作者,未确知是何人。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叙唐太宗年间罗通征北番和薛仁贵征高丽两个主要中心故事。简称《说唐后传》。前十四回写罗通征北:李世民拜秦琼为帅征

  • 礼记通读

    一卷。清杨履晋(生卒年不详)撰。善佺校。履晋,字康侯,山西忻州(今山西省忻州市)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由刑部郎中,外任湖南宝庆府知府。善佺,号芝樵,姓必禄氏,镶白旗满洲举人,任法部右参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