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凤阳府志

凤阳府志

①四十卷。清耿继志等修,汤原振等纂。耿继志,字敏中,盛京盖平(今辽宁营口市)人,荫生,康熙十八年(1679)来任凤阳府知府。汤原振,凤阳府儒学教授。耿继志来守是郡,会部敕各省纂修通志,征集各郡志乘。而凤阳之为郡,创自明初,故志乘独缺,惟明成化间,柳瑛辑有《中都志》一书,越二百余年,抱残守缺,莫之或继。耿继志奉征设局纂修,而属其事于儒学教授汤原振,始事于康熙二十二年(1863),越年而志成。此志大体尚无巨谬,惟分类间有未当,如既以孝义、列女各自为目,不加入人物以为总括,而又列人物一目。所属各邑,为南北之要冲,于防守、兵事,非无可记,此志皆置而不书,乃实为失疏。此志艺文不列书目,征引亦不标其出处,皆属清初志乘之通病。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②二十一卷。清冯煦修,魏家骅等纂,张德霈续纂。冯煦,字梦华,江苏金坛人,光绪十二年探花,二十一年(1895)来任凤阳府知府。魏家骅,江苏上元人,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凤阳府旧志,康熙二十三年,知府耿继志始纂修,至冯煦来已二百六十余年,于是创议重修,设局于淮南书院,延魏家骅等主其事,始事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越六年而志成,因冯煦他调,未及开锓。又三年,凤颖六泗兵备道张成勋增续冯煦志,于三十四年(1908)刊行之。为图八,首列凤阳府境全图,次列凤阳府属各邑县境图;为表六,曰晷度表、沿革表、纪事表、封爵表、秩官表、选举表;为考九,曰疆域考、山考、水考、建置考、食货考、学校考、兵制考、古迹考、艺文考;为传三,曰宦绩传、人物传、列女传,而以杂记叙录列之卷末。此志以续《康熙耿志》,故叙事始自清初,迄于光绪二十七年。此志记载较旧志为有体,标分类目,亦多合志法,沿革、纪事、秩官、选举皆用表纪,年经事纬,胪列井然。其山考仿《山海经》例,分县叙次,各先其主山,水考仿《水经注》例,以淮水为纲,群流系之。此志录用古事,必注其出处,即时人所著书,亦皆标其姓氏书目,深得著述之体。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修、三十四年(1908)活字本。

猜你喜欢

  • 铁箫庵文集

    四卷。《诗钞》二卷。清朱春生(?-1824)撰。春生,字如名,号铁门,江苏吴江人。春生少从里中顾蔚云。蔚云工诗文,尝与先人及诗友结竹溪诗社。春生系竹溪七子之一。春生治科举,亦兼通其他。是书内容:文集卷

  • 资治通鉴补

    二百九十四卷。明末清初严衍(1575-1645)撰。衍字永思,一字午庭,嘉定(今属上海市)人。万历中,补县学生,博通史学,四十一岁始肆力于《资治通鉴》,毕三十年之力始成此书。以十七史为主,亦间及它书,

  • 南京图书馆阅览室检查书目二编

    五卷。南京图书馆为国学图书馆的前身。初编中曾经收有杭州丁氏八千卷楼旧藏及其他诸书,但未付梓行。本目中收有武昌范月槎旧藏,分为四部及丛书五门,各占一卷,略记卷数、撰者、版本、册数。有民国初年(1911)

  • 谦斋文录

    四卷。明徐溥(1428-1499)撰。徐溥,字时用,号谦斋,江苏宜兴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由编修累官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文靖。事迹具《明史》本传。徐溥于孝宗时在内阁十二年

  • 五岳卧游

    一卷。明闵景贤辑。此书原名《卧游清福编》,为余瞻白手纂。前有陈继儒序,称游山之难,非具灵根、胆智,捷如猿鸟者不能游,此语少见。此编为东岳泰山(节录宋代洪迈《泰山录》、明代李裕《登泰山记》、王世贞《游泰

  • 净心诫观法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律合注戒本》辞条。《净心诫观法》一书,道宣作于隋州与唐寺,由弟子泰山,灵严寺僧人慈忍刊行于世。全书共有文三十篇,第一篇为释名,第二篇为序宗,第三篇为五停,第四

  • 程氏春秋初刻三种

    九卷,附录一卷。清程廷祚(1691-1767)撰。程廷祚字启生,初名石开,号绵庄,又号青溪居士。江宁(今南京市)人。诸生。青年时代开始致力于研究儒家经典,对天文、地理、兵法、农桑及礼乐之事,造诣颇深。

  • 道德指归论

    六卷。汉严遵(生卒年不详)撰。严遵(原名庄遵),字君平,蜀(今四川)人,成帝时,常卜筮于成都市,为人言说吉凶利害,日得百钱够自养,便闭门读《老子》。西汉扬雄,少年时曾从严遵学。严遵一生不愿做官,隐居著

  • 西湖便览

    十二卷。清翟灏撰。翟灏,著有《四书考异》等。《西湖便览》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共十二卷。兹篇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之例,总叙之外,悉依途径,蝉连而及。首纪盛景,自圣因寺行宫,而湖,而山,而六井,

  • 易纂

    一卷。辑佚书,唐僧一行撰,清马国翰辑,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一行姓张,魏州吕梁(今河北大名一带)人,先名遂,后为僧,隐于嵩山,卒谥大慧禅师。其事见于《旧唐书》本传。此书不见于《唐书·经籍志》及《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