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匏瓜录

匏瓜录

十卷。清芮长恤(生卒年不详)撰。长恤字蒿子,原名城,字岩尹,明亡后更今名,濑北(今江苏溧阳)人。明诸生,清经学家。自明亡后,长恤谢诸生,隐居荒野,幅巾裹发,终身不变。长恤学博而能醇,经史疑义,考证尤精,作品有《纲目分注拾遗》、《匏瓜录》等。《匏瓜录》书名取《论语》“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之意。此书藏家近二百年,光绪十年(1884)恽彦琦才为其作序刊行于世。全书一卷至八卷,解说《易》、《书》、《诗》、《三礼》、《春秋》、《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九卷以下是全书的《纲目》、《写法》、《体例》及《杂记》。长恤学宗宋儒,尤其推崇朱熹,但又不囿于前人,所持诸论皆自抒心得。如《易》,作者取《河图》而论,认为《河图》之数与《易·系辞上传》第九章自“天一”至“地十”之数合,而不选择《洛书》论卦变,认为程颐、朱熹的观点有错讹,朱熹之论更觉牵强。解说《尚书》“舜罪四凶,据天下咸服”一语,作者认为舜全是出于公心,如果按照吴棫、朱熹的观点,那么,不要说四个罪人不服,就是天下白姓也未必服。关于《诗经》,作者认为季札观周乐后,说“自桧以下无讥”,是因为桧国弱小而轻视它,如果以诗而论,那么桧曹之诗胜过齐陈;而季札称赞齐国的诗歌有“泱泱大风”,也是论国不论诗。作者又说司马迁《史记》中“国风好色而不淫”不是通达之论,这样笼统言之,会使魏唐等国无辜套上“好色”之名,而郑卫等国反而得到“不淫”之誉,况且不曾有好色而不淫者。关于《礼记》,作者认为《冬官》不该补,批驳了俞寿翁割裂《三礼》的错误。关于《春秋》,作者认为,“为贤者讳”不是《春秋》之义,治经之人不能援引“尊亲”为例。综观全书,于各经都有解说,均持议公正,见解独特。作者还借经义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比如,作者认为“《洪范》陈自箕子”的记录者一定是周朝的史官,史官因为箕子的缘故,改周朝年号为商朝纪年,箕子不肯臣服周朝,那么商朝虽然灭亡,还有商臣箕子存在。长恤于此是以箕子自比。又认为《蒹葭》、《无衣》是周朝的遗士遗民所作,假使周平王能因而采用,那么父王之仇可报,国势也不会不振。君王忘国仇,百姓反而不肯忘国仇;君王弃百姓,百姓反而不忍弃君王,这都是先王的遗泽,等等。这些议论又似乎是针对福王和桂王苟且偷安、不思光复而发。总之,在人品和治学上,长恤类似王夫之,只是学识稍逊。此书有清光绪十年(1884)刊本。

猜你喜欢

  • 田家五行

    二卷。附一卷。明张师说(生卒年不详)撰。张师说生平不详。《田家五行》上卷记载一年十二个月的节气及天文地理,用以占候。下卷记草木、鸟兽、鳞鱼。最后是写三旬、六甲、气候、涓吉、祥瑞等类事宜。《古今图书集成

  • 此木轩纪年略

    五卷。清焦袁熹(1660-1735)撰。袁熹字广期,号南浦,清江苏金山(今属江苏)人,一说华亭(今属上海市松江)人。康熙举人。自以非用世之材,不复会试。工诗文,喜研经传,诸经注疏都有笔记。著述不求闻达

  • 实地论

    二卷。无撰者名氏。此书卷前有永乐三年乙酉(1405)作者自序,和“养和子题”。不知养和子为何人。其书上卷二篇:第一篇为《一宗》,阐寡欲延年之旨;第二篇为《二要》,述导引服食之事。下卷二篇:第一篇为《辨

  • 周礼撮要

    一卷。清潘相(1713-1790)撰。潘相字润章,湖南安乡县(今属湖南)人,乾隆癸未(1763)进士,官至昆阳知州。书首有黄宜中乾隆十八年(1753)序,书凡六篇,天、地、春、夏、秋五官各为一篇,以《

  • 考古略

    八卷。清王文清(生卒年不详)撰。王文清曾著有《周礼会要》。王文清原著《考古源流》四百七十五卷,汇辑《三通》、《玉海》、《册府元龟》、《通鉴纲目》、《大事记》等书的内容而成。但未及刊行,先摘其浅近切要者

  • 江上草堂诗集

    不分卷。清清瑞撰。生卒年未详。清瑞字斋山。蒙古驻防旗人。补镇江府学生员,年逾二十,即弃举子业,专习古文词,尤肆力于诗。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人犯镇江,下令访知名士。众首以瑞对,随以礼延至兵舰,瑞

  • 敬斋古今黈

    八卷。金末元初李冶(1192-1279)撰。李冶字仁卿,号敬斋,真定栾城(今属河北)人。生平事迹详见《测圆海镜》。此书原分四十卷,后散佚,今传本仅八卷,分经、史、子、集四类,每类各二卷。《汉书·东方朔

  • 水浒

    见《水浒传》。

  • 北郭集

    ① 六卷。《补遗》一卷。元许恕(?-1314)撰。恕字如心。江阴(今属江苏)人。元至正中,授澄江荐院山长。不久天下已乱,恕乃辞官遁迹海上。与山僧野人为侣。此集为其子礼部主事节所辑。六卷,《补遗》一卷,

  • 月日纪古

    十二卷。萧智汉撰。萧智汉,字云泽,号五江,湖南湘乡人。该书以月为纲,分别节气,而后逐日纪述。取材广博,凡正史、野史、山经、地志,乃至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之书,古今名人文集,无不搜讨。所引各书,都冠以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