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可园诗存

可园诗存

二十八卷。清陈作霖(约1890前后在世)撰。陈作霖字伯雨,江苏江宁(今南京)人,生卒年不详,光绪元年(1875)举人,卒年八十四岁。《可园诗存》共收古、近体诗一千六百七十余首,首卷曰《烬余草》,依次为《泛梗草》、《观濠草》、《浮淮草》、《泛湖草》、《京江草》、《喜闻草》、《息影草》、《上计草》、《课圃草》、《倦游草》、《冶簏草》、《祥琴草》、《旷观草》、《石城草》、《盛山草》、《蟠园草》、《近游草》,末二卷曰《蠹窠草》。集中之诗所作时间始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终于宣统二年(1910),记叙了陈作霖一生经历,可把诗集当作其年谱看。其诗境发生过三次变化:少年时期谈经咏史、即景言情;青年时期遭逢太平天国时的战乱,诗情为之一变,长歌告哀,幽忧抑郁,《感事新乐府》九首、《哀江南后曲》、《江南总统行吊将军门国梁》等诗都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壮年时期恰值“同光中兴”,他醉心科举,角胜名场,诗风又为之一变,《上计草》中的诗篇,就是光绪初年两应礼部试所作;进入暮年,屡试不第,遂淡泊进取,诗境再变,其内容多写超然物外之情,寄意山水之兴,时有讽喻之吟,登临之作。如《蔡村早发》:“上书已报罢,倚闾望我归。驱车出都门,不敢稍迟回。”七律《述怀》有句云:“三春芳草牵情切,几辈黄粱入梦酣。”都是这一心情的流露。语言轻巧平实,感情纡徐恬淡。有宣统庚戌江宁陈氏刊本。又有1919年铅印本。

二十八卷。附《可园词存》四卷。陈作霖(1837-1920)撰。陈作霖,字雨生,又字伯雨。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光绪元年(1875)举人。后经春闱三试,被放南归,自此便息影家山,淡于进取,研读文史,潜心著作。曾任江宁府志局分纂,主讲各书院。晚年曾助徐世昌编辑《晚晴簃诗词》。主要著作有《可园诗存》、《可园文存》、《可园词存》、《寿藻堂文集》等。《可园诗存》首卷名《烬余草》,其次依序为《泛梗观壕》、《浮淮泛湖》、《京江喜闾》、《息影上计》、《课圃倦游》、《冶麓祥琴》、《旷观石城》、《山蟠园近游》,最末为《蠹窠草》。起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六月,终于宣统二年(1910),共收古近体诗一千六百七十余首。陈作霖自序谓己年才龆龀,即喜为诗,平生诗境三变,此天运之所为,人事即因之以异。上无宗派之别,下无门户之分,适成为可园之诗,而一生之阅历寓焉。《可园词存》四卷为《炙簧新谱》、《琴心阁忆语》、《洗红簃忧词》、《花枝楼梦吟》,共词一百二十八阕。其自序云:“六十以后始学填词,家国伤心,寄情楚些,肠回堪诉,律细未谙,过而存之,聊自怡阅而已。”有宣统庚戌(1910)江宁陈氏刊本。

猜你喜欢

  • 璞堂文抄

    十一卷。清许重炎(约1766年前后在世)撰。许重炎字少来,荆溪(今江苏省常州)人,许昌国之子,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重炎工诗,著有《璞堂文抄》十一卷。本集多讲学之文,而持论平允,无喧争门户之习,对忠孝节

  • 东涧集

    一卷。宋汤汉撰。汤汉,字伯纪,号东涧,安仁(今属湖南)人,生卒年不详。以荐授信州教授,度宗时官至工部尚书,谥文清。事迹载于《宋史·儒林传》。史称汤汉有文集六十卷,然至清末只有所编《妙绝古今》并有传本,

  • 圭塘小稿

    十三卷。《别集》二卷。《续集》一卷。《附录》一卷。元许有壬(1287-1364)撰。有壬字可用。汤阴(今属河南)人。延祐二年(1315)进十。累官集贤大学士、中书左丞、兼太子左谕德。小稿,有壬自编。别

  • 笔精

    一名徐氏笔精八卷。明徐(生卒年不详)撰。徐,字惟起,又字兴公,闽县(今福建闽侯)人。万历间诗坛魁首,平生不仕。因父兄藏书五万三千余卷,遂仿《通志·艺文略》、《文献通考·经籍考》体例,于万历三十年(16

  • 待轩诗记

    八卷。明张次仲(1589-1676)撰。次仲字元岵,号待轩;初名允昌,字孺文,晚号浙汜遗农。浙江海宁人。明亡后,绝迹人事,著述甚富。有《周易玩辞》、《困学记》、《待轩诗记》、《待轩集》。是书前载总论二

  • 蒿庵闲话

    二卷。清张尔岐(详见《周易说略》)撰。是书乃尔岐二十余年札记之文,共二卷二百九十六条。尔歧自序称“予既废举子业,犹时循览经传,每于义理节目外为说家所略者,偶有弋获”,“至听人谭所闻见,亦时有切予怀者,

  • 晚香堂苏帖

    ① 二十八卷。明陈继儒辑。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一字眉公,号糜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工诗文,书法取自苏轼、米芾等,与同郡之董其昌齐名。陈氏著述颇富,除《晚香堂帖》之外,还有《皇明书

  • 行在阳秋

    二卷。清戴笠(1614-1682)撰。笠字耘野,初名鼎,字则之,吴江(今属江苏)人。明末诸生。明亡后入秀峰山为僧,后还俗,以教授自资,勤于著述。著有《流寇长编》、《永陵传信录》、《甲申剩事》、《鲁春秋

  • 天学初函

    五十二卷。明李之藻(详见《宫礼乐疏》条)编。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初来中国之时,士大夫对他们的博辨之才甚为钦佩,纷纷趋附。李之藻、徐光启等更为甚者,他们一方面向利玛窦等学习西方先进科学,另一方面及时将西方

  • 印史

    五卷。明何通撰。何通字不违,松江(今上海松江县)人。生卒年与事迹不详。此书成于万历年间。取历代名人各为刻一私印,又略附小传于后。秦十九人,西汉二百二十一人,东汉二百零六人,蜀十八人,吴七人,魏二十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