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参同契考异

周易参同契考异

一卷。宋朱熹(详见《周易本义》)撰。《周易参同契考异》,又名《周易参同契注》。前人研究《周易参同契》者,有五代彭晓撰《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彭晓在其自序中,叙述了《参同契》作者魏伯阳其人,以及成书后经过徐从事和淳于叔通注后而传世之情,朱熹对此说并无疑议。但他不同意彭晓分章注解的作法,所以他虽然依彭晓本作《周易参同契考异》,但不分章。并于其序中解题说:“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意合也。”称其书“假借君臣,以彰内外;叙其离坎,直指汞铅;列以乾坤,奠量鼎器……。”都是托易象而论之,所以叫做“参同契”。此书《道藏》本作三卷,是以篇为卷。《四库全书》本作一卷,内分上中下三篇,二本都不分章。下篇(或下卷)之后接《五相类》,即它本的《补塞遗脱》,最后为《赞序》。注者于卷末落款称“崆峒道士邹訢”,是为朱熹化名。朱熹注文之后为黄瑞节附录的朱熹论述及黄氏己说。朱熹自称雠正诸本;除此之外于每节之后随文诠释,为笺注体。其注《赞序》中“故为立法,以传后贤”句,称“立法”应为“立注”转写之误,认为《赞序》或称《魏公赞词》,“其文意,乃是注之后序。”所言颇有见地。朱熹对《参同契》原文也有不解之处,曾坦率承认“其间尚多疑晦,未能尽祛”以为憾。(见此书《赞序》后注)朱熹称赞《参同契》一书“文章极好,是后汉能文者为之。其用字皆根据古书,非今人所能解。”(见《参同契考异序》)可知朱熹不怀疑《参同契》是否为汉代作品。其书注文解说简畅明了,多有可取之处,后世学者颇为推崇,但道士对此书多不以为重。现存明《道藏》(题《周易参同契注》)本、清《四库全书》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周易参同契古注集成》本。

猜你喜欢

  • 医学管见

    一卷。明何瑭(生卒年不详)撰。何瑭号柏斋,怀庆(今河南沁阳)人,宏治十五年(1503)进士,官至南京副都御史,谥文定。此书为何氏研读《素问》、《玉机微义》二书,心有所得,故著此书。共二十二篇,其主旨为

  • 词林典故

    八卷。清乾隆时官修。乾隆九年(1744),重修翰林院落成,高宗案临赐宴赋诗,因命掌院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纂辑本书。十二年成书。专记翰林院建制、设官、职掌,以及有关制度。全书共分八门,依次为:“临幸盛典

  • 金石学补录

    三卷。清陆心源撰。陆心源(1834-1894),著名藏书家。字刚甫,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咸丰举人,光绪时官至福建盐运使。其藏书处有三:一名皕宋楼,藏宋元刻本及名人手钞本;一名守

  • 唐乐府

    十八卷。明吴勉学编。吴勉学字肖愚,安徽歙县人。生卒年不详。履迹亦待考。著有《河间六书》。此集汇辑唐人乐府,只登初、盛唐,而不及中、晚唐。皆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已采辑,间有小小增损,基本为原帙形式。如王

  • 困学纂言

    六卷。明李栻(生卒年不详)撰。李栻,字孟敬,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县)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官至浙江按察司副使。此书是明隆庆四年(1570年)李栻为肥乡知县时所刊。共六卷,分十二门,即:曰

  • 军权

    四卷。明何良臣撰。何良臣《阵纪》四卷已有著录,此其又一著述也。此书分国本、国禁、兵本、兵秘、礼士、士遇、驭士、士品、握机、揣情、必虑、必克、将事、将诫、任将、军范、术占等十七目,计一百七十四篇。书中《

  • 南宋文范

    七十卷。《外编》四卷。清庄仲方(1780-1857)选编。庄仲方字芝阶,秀水(浙江嘉兴市)人。嘉庆举人。官内阁中书。著有《映雪楼文稿》、《碧血录》。编有《南宋文范》、《金文雅》等。此集为宋代诗文总集。

  • 湖上青山集

    一卷。清陈时撰。陈时,钱塘(今杭州)人。《湖上青山集》武堂本。共一卷。兹篇实为山川题咏集。其将与西湖相连属之山,共一百二十六座,各系一诗,并附短序。诗为五言六句,大多劲拔有力,可称佳作。其序则于昔人传

  • 中庸四记

    一卷。清李光地(详见《大学古本私记》)撰。光地著有《中庸余论》、《中庸章段》。是书刊于道光五年(1825)。其玄孙李维迪于跋中说,从售书者中检查是书为先公手迹,又书中有两处与先公著书相同,故认定是先公

  • 天籁集

    一卷。清郑旭旦辑。郑旭旦之生卒年月、籍贯仕履及主要著述均不详。此集共收辑流行于浙江地区的儿歌四十八首,内容比较健康,句法短俏,节奏明快,通俗流畅、天真活泼,有不少篇幅反映了当时当地的一些民间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