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本义通释

周易本义通释

十二卷。元胡炳文(1250-?)撰。胡炳文字仲虎,号云峰,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至大间(1308-1311),其族子为建明经书院,以处四方来学者。延祐中(1314-1320),受推荐任信州道一书院山长、调兰溪州学正,不赴。《元史·儒学传》载于同郡胡一桂传中,四库馆臣谓为其父,偶误。胡炳文之父孝善先生斗元,从朱熹从孙朱洪范得《书》、《易》之传。《新安文献志》称炳文“笃志朱子之学,上溯伊洛,凡诸子百氏、阴阳医卜,星历术数,靡不推究”。所著书颇多,传世的有《周易本义通释》、《四书通》、《纯正蒙求》、《云峰集》等。胡炳文尝集诸家易解,名曰“精义”,其书太繁,于是又以朱熹的《本义》为主,加以删削,撰成此书。其书经传用朱熹所定古本,而列《本义》于前,又取诸家易解中合于《本义》者,附以己意,融而为一,殿于其后,统标“通曰”二字,不出诸家名氏,即所谓“通释”。此书延祐三年(1316年)郭郁守浮梁时,为刊其半。炳文后有《与吴澄书》,自云:“出之太早,今悔之无及也。进本今以呈似,中有谬戾,阁下削之绳之,幸甚。”其所悔者改正与否,则不可考矣。元本久佚。今存最早的版本为嘉靖元年(1522年)邓杞重刻本,后附《辑录云峰文集易义》一卷,前有潘旦《序》,称“书经兵燹,多至亡佚。其九世孙珙暨弟玠,法祖讲易,募遗书,得上下经而阙十翼,乃复汇搜诸集中以补之,几为全书”。故其本止《下经》解极详,为炳文之旧,《十翼》乃胡珙、胡玠所辑录,视胡广《周易大全》所引亦无所增多。《通志堂经解》本何焯谓是汲古旧本,卷首但有胡炳文延祐三年《自序》及《例》,后亦附《易义》一卷,而无潘旦《序》。周中孚、傅增湘谓亦出辑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亦收入。

猜你喜欢

  • 唐六典

    三十卷,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开元十年(722),中书舍人陆坚奉诏撰修《六典》,唐玄宗手写白麻纸六条,为理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令以类相从,由丽正修书院总其事。开元十三年,丽正院改名集

  • 沧浪诗话

    一卷。宋严羽(详见《诗集》)撰。此书或称《沧浪吟卷》,为闽中刊本,以诗话置诗集之前,为第一卷。袭其诗集之名,实非本名也。首为《诗辨》,依次为《诗体》、《诗法》、《诗评》、《诗证》,凡五门,末附《与吴景

  • 藤香馆词删存

    二卷。清薛时雨(1818-1885)撰。薛时雨字慰农,一字澍生,晚号桑根老人,安徽金椒人。咸丰三年(1853)进士。累历杭州知府。后主讲崇文书院、江宁尊经、惜阴书院。有《藤香馆诗删存》。时雨自咸丰三年

  • 读易详说

    十卷。李光(1078-1159)撰。李光,字泰发,一字泰定,号转物居士。南宋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曾为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因反对与金割地求合而得罪秦桧,贬谪岭南。因自号读易老人,据平生学《易》心得

  • 熹朝忠节死臣列传

    一卷。明吴应箕(详见《启祯两朝剥复录》)撰。熹宗当朝时,宦官魏中贤乱政,因此而死者甚众。应箕择其中十六人各为之立传。该书内容详赡,文辞典雅,每传之后皆系以赞语,可与《启祯两朝剥复录》同观。罹难诸臣皆大

  • 庐阳三贤集

    三种,十九卷。清张祥云编。张祥云,温陵(今福建温州)人。丛书为其官庐州知府时所刻,收宋包拯《包孝肃奏议》十卷、元余阙《青阳山房集》五卷、明周玺《垂光集》一卷等三种,三人均为庐州名士。每种著作之前,附《

  • 文敏遗集

    三卷。明李国(约1628年前后在世)撰。李国,字元治、号绩溪,河北高阳人。生卒年不详。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官至中极殿大学士。事迹附见《明史》李标传。其著有《国遗文》,明时佚于兵祸中。此集为清

  • 乐律古义

    二卷。清童能灵(1683-1745)撰。童能灵有《周易剩义》已著录。该书称洛书是五音之本,河图为洛书之源。河图圆而为气,洛书方而为体。五音为气,气凝为体,体以聚气,然后以声音出之。万事万物皆离不开数,

  • 法华玄论

    十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法华玄论》详见《妙法莲华经义疏》辞条。《法华玄论》常见版本是北京刻经处本。

  • 藏海诗话

    一卷。宋吴可(1173年前后在世)著。吴可,字思道,号藏海居士,建康(江苏南京)人;一说分宁(江西修水)人。生卒年不详。宣和末,任职于开封。后战乱起,辞官南归。建炎后,转徙楚、粤各地,与王安中、赵令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