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图画见闻志

图画见闻志

六卷。宋郭若虚(生卒年不详)撰。郭若虚,太原(今属山西)人。出身贵戚,熙宁三年,即1071年,官供备库使;熙宁七年又官西京左藏库副使,后曾任辽国贺正旦副使。是书载于马端临之《文献通考》,作《名画见闻志》;而《宋史·艺文志》及郑樵之《通志略》则俱与今同,称《图画见闻志》。盖《文献通考》传写之误。郭若虚之祖、父二世,皆好书画,收藏甚富,且精于鉴别。但后为族人闲取分玩而渐成沦弃,至郭若虚弱年时便流散无几;郭若虚成年后“购寻遗失”,从亲戚处“以他玩交酬”,共得十余卷,皆“传世之宝”,故依所见闻撰此。是编继唐张彦远之《历代名画记》,记录始于唐会昌元年(841年),历五代,通至宋朝熙宁七年(1075年)之间名人艺士、流派本末。《图画见闻志》卷一“叙论”,共收十六篇论文,先叙列自古代至当朝纪评画笔之文字凡三十家,起于南齐高帝之《名画集》及谢赫之《古画品录》,终于黄休复之《总画集》及刘道醇之《本朝画评》(即《宋朝名画评》),后继之以“叙国朝求访”、“论制作楷模”、“论曹吴体法”等十五篇文字,有的无异于专题论著,见解深刻。卷二、卷三、卷四分别收录“纪艺”之上、中、下三部分,其中卷二收唐末二十七人、五代九十一人,凡一百一十八人;卷三与卷四共收录一百六十八人,其中王公大夫十三人,高尚其事而自娱者二人,业于绘画并驰名当代者一百四十六人(实际上是一百五十一人,人物门五十三人,山水门二十四人,花鸟门三十九人,杂画门三十五人)、独工传写者七人。此三卷共收录二百九十一人,既分时代,又分绘画之门类,后列小传,言简而意备。卷五为“故事拾遗”,记唐、朱梁、王蜀画家故事共二十七则。卷六“近事”记宋朝、孟蜀、辽、高丽等朝代与国家的画事三十二则。是书与《历代名画记》相衔接,征引广博,多有创见,足为画史研究之要著。是书有《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黄尧圃藏宋本前半部,元钞后半部藏汪阆源家,明翻陈道人本,金孝章钞本,《四部丛刊续编》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1986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邓白注本。

猜你喜欢

  • 秦张诗余合璧

    二卷。明王象晋(约1619年前后在世)编。象晋字荩臣,新城(今山东桓台)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累官浙江右布政使,著有《群芳谱》一书。本书乃以宋人秦观《淮海词》、明人张綖《南湖词

  • 林卧遥集

    三卷。清赵吉士(1628-1706)撰。作者生平详见《万青阁全集》辞目。是集凡三卷,为赵吉士叠韵之作。赵吉士由户科给事中被罢职闲居于宣武门西之寄园,适逢金坛自汉翔赠诗四首,吉士依韵酬答。此后,凡遇他题

  • 诗经三家注疏

    仅残存二卷。清代周日庠撰。周日庠,山阴人,生活在道光、咸丰年间,具体生卒年月、事迹不详。据本书书序称,周曾研读《诗》、《书》、《礼》、《义》、《春秋》,分别汇集成编,颇有造诣,本书是其著作之一,可惜未

  • 音韵学通论

    八篇。马宗霍撰。马宗霍(1897-1976)名承堃,以字行,湖南衡阳人。师事章太炎,历任交通大学、湖南大学等校教授。精文字音韵之学。尚著《文字学发凡》、《中国经学史》、《说文解字引经考》、《说文解字引

  • 太平天国己未九年会试干王宝制文

    一卷。清洪仁玕(1822-1864)撰。洪仁玕字益谦,号吉甫。广东花县人。洪秀全族弟。自幼攻读经史,而累试不第。道光二十三年(1843)为乡村教师,参加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次年应聘赴清远任教,同时发

  • 沈凤冈集

    四卷。明沈良才(约1550年前后在世)撰。沈良才字凤冈,泰州(今江苏扬州)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著有《沈凤冈集》。此集共四卷。其诗文成就不高,其诗尚未入格,诗风平

  • 张郎甫行述

    一卷。清张方泳等辑。方泳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所记为张廷鉴事略。廷鉴字郎甫,山西阳曲人,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以知县用,旋援例就内阁中书。后居家读书授徒,不复出。此书记其言行甚详

  • 广弘明集

    三十卷。唐代僧人道宣(596-667)撰。道宣是法名,其俗姓钱。原籍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另有人认为他是丹徒(今属江苏)人,或长城(治所在今浙江省长兴)人。曾为长安西明寺上座,参与玄奘译场,负责文

  • 集钟鼎古文韵选

    五卷。明释道泰(生卒年不详)撰。道泰字来峰,泰州(今属江苏)人。此书分韵集钟鼎古文。秦权、汉鉴与三代之文并载之,所收颇杂,殊乖条贯。而且连《滕公石椁铭》之类的伪迹也收集在内;钩摹全非其本状,大都失真。

  • 过庭私录

    七卷,《外集》一卷。明吴鼎(约1531前后在世)撰。吴鼎,字维新,号泉亭,自号支离子,钱塘(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广西布政司参议。著有《过庭私录》。本书为其仲子吴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