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学问

大学问

无卷数。明王守仁(1472-1529)撰。王守仁字伯安,谥文成。因曾筑室于绍兴会稽山阳明洞侧,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余姚(今属浙江)人,明弘治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学识渊博,开始研习词章,继而转承朱熹学说,又转入佛、老之学,最后专尚陆九渊学说,认为:“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王守仁学说以“心”为宗旨,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倡导“知行合一”,即“知之真切笃实处处即是行,行之明察精觉处即是知”(《传习录》上),力求贯彻“求理于吾心”的学术宗旨。他历官江右后,专宗“致良知”说,反对程、朱学派的“格物致知”学说,强调以内心体察天理,其思想集宋陆九渊以来心学之大成,世称“王学”,与陆学并称。著有《传习录》、《阳明先生乡约法》等书。《大学问》是王守仁的一部哲学语录,由其门人钱洪德辑录。此书成于嘉靖三年(1524),原是为解释有关《大学》中的几个问题而作。全书主要以“致良知”学说来阐述正心和格物的关系。认为物由心生,格物即是“正心。”认为“天地万物为一体”,要把个人的“良知”推及于天下,以至于万物,就要存天理,去私欲,即“明德”等项,这样才能做到“天地万物为一体”。此书收入《王文成公全书》。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国学会出版《国粹丛书》本。

一卷。清毛奇龄撰。毛奇龄详《仲氏易》条。该书乃毛氏为答其门人邵廷采之问而作,据其所作《大学知本图说》敷衍之,大旨仍主王阳明“致良知”。

猜你喜欢

  • 睽车志

    六卷。宋郭彖撰。生卒年不详。郭彖字伯象,和州(今安徽和县)人,约宋孝宗乾道初前后在世,由进士历官知兴国军。《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均著录,《直斋书录解题》题五卷,《宋史艺文志》作

  • 圣求词

    一卷。宋吕滨老撰。吕滨老字圣求,嘉兴(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陈振孙《书录解题》作吕渭老;据嘉定五年(1212)赵师序,亦作滨老。二字形似,取义亦同,未详孰确。吕滨老在北宋末颇以诗名,赵师提及的《忧

  • 程氏春秋初刻三种

    九卷,附录一卷。清程廷祚(1691-1767)撰。程廷祚字启生,初名石开,号绵庄,又号青溪居士。江宁(今南京市)人。诸生。青年时代开始致力于研究儒家经典,对天文、地理、兵法、农桑及礼乐之事,造诣颇深。

  • 集注毛诗

    一卷。梁崔灵恩撰。清马国翰辑。崔灵恩,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约生活于510年前后。少笃学,尤精于“三礼”、“三传”。先仕北魏为太常博士,梁天监十三年(514)南归。武帝因推崇其儒术,拜为员外散

  • 冬集纪程

    一卷。清周广业撰。周广业著有《孟子四考》,已著录。乾隆四十八年(1783)冬,其以举人北上京畿,赴礼部会试,将路程所经,逐日记之。自当年十二月十八日,至四十九年(1784)二月十五日,皆有记述。记程诗

  • 明百家诗选

    三十四卷。明朱之蕃(约1610年前后在世)编。朱之蕃字元介,一作字元升,号兰嵎。山东茌平人。生卒不详。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累吏部右侍郎。著有《奉使稿》。是编前有万历四十四年(1616)自序

  • 赏雨茅屋外集

    二卷。清曾燠(1760-1831)撰。曾燠,字庶蕃,号宾谷,江西南城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两淮监运使。曾燠工诗文,诗精转华妙,文仿六朝初唐。著有《赏雨茅屋诗集》、《赏雨茅屋外集》,即《骈体文》、《国朝

  • 释迦氏谱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律合注戒本》辞条。《释迦氏谱》一书,是道宣嫌其《释迦谱》十卷“过于详繁,不利于初学人等,并以为自可前修博观,非为后进标领,于唐代麟德二年(665)在西明寺册节

  • 宁波府志

    ①四十二卷。明周希哲、曾镒修,张时彻纂。周希哲,明嘉靖年间任宁波府知府。此志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刻本。卷一至卷二为图、舆地志,为表者三,沿革、秩官、选举。卷四至卷二十一为志者三,疆域志,目四:

  • 邃古记

    八卷。明朱谋撰。谋事迹详见《周易通》。是书所记,始于盘古,迄于有虞,提纲纪事,而杂引诸书以为目,叙述简略,多荒诞之说,不足作为信史,谋一生著述颇丰,多至一百余种,但今不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