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雪山房文稿初集

大雪山房文稿初集

四卷。《二集》四卷。《言事》一卷。清恽敬(1757-1817)撰。恽敬,字子居,号简堂,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初官教习,历官富阳、新喻、瑞金等县知县,擢南昌府同知。恽敬早年致力于考据、骈文之学。后受桐城派影响,又工古文,与张惠言同为“阳湖派”创始人。其文推崇孔孟之道,宣扬“性”“命”之说。所作《三代因革论》,虽言“三代之治”有因有革,但又认为“伦物之纪,名实之效,等威之辨”永世不变。和张惠言的思想倾向大致相同。恽敬的古文内容庞杂,以史论、考据、诗文序、游记、书札等为主。语言取法于六经、史汉、旁及诸子杂书,而且在“散行中时时间以八字骈语”。吴德旋评其文说:“先生之治古文,得力于韩非、李斯、与苏明允相上下,近法家言。”“先生于阴阳、名、法、儒、墨、道德之书,既无所不读,又兼通禅理。”(《恽子居先生行状》)他的文章笔势纵放,风格峻峭,气派开阔,有阳刚之美。撰有《三代因革论》、《辨微论》、《谢南冈小传》、《西楚都彭城论》、《答伊杨州书》、《游翠微峰记》、《游庐山记》等名篇。著有《大雪山房文稿》。是编乃其所作杂文,皆恽敬手自编定。有初集四卷、二集四卷、言事一卷。前有自序及通例二十五则,以明撰述,及所以去取之旨。总目后又列编年目录。初集始于嘉庆元年(1796),迄于十六年(1811)。凡文一百六十篇。二集始于十七年(1812),终于二十一年(1816),凡文九十六篇,按年分隶,可作年谱读。嘉庆二十一年(1816)曾刻于广州,版藏故里,毁于咸丰十年(1860)。同治二年(1863)其侄恽世临重刻于楚南,即此本。卷端有《吴德旋行状》述恽敬之言曰:“吾学非汉非宋,不主故常,故其说经之文,能发前人所未发。”然观其文,善于叙事,而短于说经。虽尝与张惠言商榷经义,而精研未深。张之洞《书目答问》,将其列为阳湖派古文家,而未许其于经师占一席,是非苛论。所作散文皆雄骏高古,奇气纵模。自序谓归功于游览。殆所谓以江山万里之助,畅其才,宜其一新壁垒,足与桐城文派齐驱并驾。是书有同治二年(1863)刊本。

猜你喜欢

  • 笏峙楼集

    五卷。清张祖年(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张祖年汤溪(今浙江省金华龙游之间汤溪镇)人,字申伯。好作游戏文。本集有《释疑孟》一卷,因司马光有《疑孟》一书,而祖年逐条为之辩;《废言》四卷,中多游戏文字,与

  • 兴安县志

    十卷首一卷附续志一卷,清黄海修,蒋若渊纂。黄海,字鲸涛,福建莆田人。拔贡,知县。蒋若渊字静涵,广西兴安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兴安旧有纪事二十九页,略载风土人物,自明嘉靖后一概失纪。乾隆间,

  • 大学质语

    一卷。中庸质语 一卷。清胡德纯撰。德纯字敬一,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人。是书以俗话达义理,对经文及朱子章句均添旁注,又于每节每章之后,发挥其旨,虽未尽能曲当圣贤之意,但施之童蒙,较易了解,因言之无文,

  • 福州府志

    七十六卷,首一卷。清徐景熹修,鲁曾煜等纂。徐景熹,字朴斋,钱塘(今杭州)人,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乾隆十四年(1749)任福州府知府。鲁曾煜,会稽(今绍兴县)人,翰林院庶吉士。考福郡,郡志自东晋太元

  • 春秋贯解

    不分卷。清王尚概撰。尚概字季平,号羲川,天水(今甘肃天水)人。潜心经义,所著有《十三经管见》及《诸经贯解》若干卷。该书撰成于清道光年间,到民国年间才由其曾孙王汝翼将该书与《易解》等合刊为《羲川遗书》。

  • 小嫏嬛馆丛书十二种

    七十四卷。清陈乔枞(1809-1869)撰。陈乔枞字朴园,一字树滋,闽县(今福建闽侯)人。道光举人。曾任江西临江、抚州知府。其父陈寿祺曾被阮元聘入“诂经精舍”,后又主讲泉州清源书院、鳌峰书院。擅长辑佚

  • 樵云独唱集

    六卷。元叶容(1296?-)撰。叶容,字景南。金华(今属浙江)人。志行高洁。名其所居地白云。自号云天民。此集为其孙雍所编。前有自序,谓“薪桂老而云山高寒,音调古而岩谷绝响。故名其集为樵云独唱。”序共二

  • 黔娄子

    一卷。原题周黔娄先生(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黔娄先生,战国时齐人。据《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黔娄子》四篇,题下注称黔娄先生:“齐隐士,守道不诎,威王之下。”又据皇甫谧《高士传》记载,黔娄先生

  • 子夏易传

    一卷。清黄婉璚(1804-1830)撰。黄婉璚字葆仪,湖南宁乡人。城步县学训导黄本骐之长女,拔贡浏阳欧阳道济之妻。黄本骐颇能诗,黄氏濡染家学,年十二即习为吟咏。卒后,道济搜其遗稿,请婉璚叔父黄本骥删存

  • 读雪山房唐诗钞

    三十四卷。清管世铭(1738-1798)编选。管世铭,字缄若,号韫山。江苏武进人。乾隆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郎中、旋擢御史。精诗古文,深于经术。有《韫山堂诗文集》。此集选诗三千九百余篇,比较全面地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