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学易举隅

学易举隅

① 三卷。元鲍恂撰。恂字仲孚,崇德(今浙江桐乡)人。至元元年(1335)进士,荐为翰林,不就。王祎《造邦勋贤录》说鲍恂在明洪武初曾应召至京师,被授文华殿大学士,辅导东宫太子。但据《明史·吴伯宗传》,则恂以老疾固辞,实未仕明。曾受《易》于吴澄。该书略举读《易》之法,分析门目,指陈纲要,大抵皆约举旧文。卷首有宁王权《序》,题曰“旃蒙单阏”,大概是宣德十年(1435)。《序》称“程藩伯昌重加订正”,又说“藩生于至元十七年丁酉”,但后至元没有十七年,只有顺帝至正十七年岁在丁酉,所以“至元”当为“至正”之误。因可推知该书的刊行可能在鲍恂死后。该书本名《学易举隅》,宁王权为之刊板,才改名《大易钩玄》。但朱彝尊《经义考》记载该书仍作《举隅》,且其所言仅只粗陈崖略,不足当“钩玄”之名,题为“举隅”,反倒符合实际,因此《四库总目》据浙江吴玉墀家藏本存目时仍依鲍恂原题。② 六卷。明戴廷槐撰。廷槐为福建长泰人,隆庆中(1567-1572)贡生。他认为《易》学自商瞿而后遂晦,汉魏隋唐诸儒可谓不知《易》,直到宋代三子,《易》道才得以大明。持论颇为偏激,事实上其书中也有因袭宋前诸儒成说的。《四库总目》据浙江汪启淑家藏本著录存目。《浙江采集遗书总录》云:“《学易举隅》六卷,刊本。右明贡生长泰戴廷槐撰。一卷解天地之《易》,二、三卷解宓牺之《易》,四卷解文王之《易》,五卷解周公之《易》,六卷解孔子之《易》,各附以图。”

猜你喜欢

  • 壮陶阁法帖

    三十六卷。清裴景福辑。裴景福字伯谦,其官粤东时,得南海潘氏海山仙馆与岳雪楼诸家遗物,故所藏甚富。汇其所自有之书,工借摹他家之藏以成此帖。以“元亨利贞”分为四集,元集六卷,收魏晋至唐。亨集八卷,收五代至

  • 故城县志

    ①五卷。明周世选、夏维藩纂修。李元忠增修,沈元昌等增纂。吴能进,四川内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任故城知县。周世选,字文贤,号卫阳,邑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官至工部右侍郎。夏维藩,字汝

  • 乐经以俟录

    明瞿九思撰。瞿九思有《春秋以俟录》已著录。该书首以十二律衍为十二月令,摹仿《礼记》内容,颇为芜杂。他解释用宫逐羽而清角生,引商刻羽而流徵生,认为凡是乐调每均自下而上。因为下宫居于羽调的羽位,似乎是以宫

  • 交泰录

    二种 四卷 明龙大有撰。龙大有,官河南按察使,事迹不详。《交泰录》一书是辑明人杨士奇的《三朝圣谕录》三卷和李东阳的《燕对录》一卷二种成书。龙大有以古今君臣相遇艰难,自周秦以迄唐宋,难有君臣相得,从容问

  • 梦月岩诗集

    二十卷。清吕履恒撰。生平详见《冶古堂文集》(辞目)。吕履恒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多达一千五百余首。其中有很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亦有大量咏史作品。本集由其侄缵曾等校刊。诗以体分,末附词二十四首。前有凡例,称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

    二卷。隋代智撰。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可称之为是《法华经》的节释单行本。只对《法华经》中四大要品之一的普门品作疏。由智口授,弟子灌顶笔录整理成书。亦有称《观世

  • 五子之歌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纳。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 屈原赋注

    十二卷。清戴震(1723-1777)撰。戴震,字东原,休宁(今安徽休宁)人。著名思想家、学者。乾隆三十八年(1773)任《四库全书》馆纂修官;四十年(1775)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一

  • 邵武徐氏丛书

    二十二种,一百四十八卷。清徐干编。徐干字小勿,邵武(今福建邵武县)人。生卒年不详。丛书所收著作都是古代学者所作。共分两集,初集十四种,八十四卷,多为经史要籍。如丁晏重编《郑氏诗谱考正》一卷,郑氏原书次

  • 陵阳集

    四卷。宋韩驹(?-1135)撰。韩驹,字子苍,蜀仙井监(今四川仁寿县)人。政和初,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累除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绍兴中,知江州。卒于抚州。韩驹学原出苏辙、苏轼。吕本中作《江西宗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