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富顺县志

富顺县志

①五卷首一卷,清李芝、段玉裁等纂修。李芝,邑人。段玉载,金坛人,曾任富顺县知县,著述甚多。富顺县旧有志,然多阙漏,体例亦乖陋。段玉裁任县令后,属李芝网罗缺佚,亲自纂辑,遂成兹编。《富顺县志》光绪八年(1882)重刻乾隆四十二年(1777)本,共五卷首一卷。卷首一序,残缺无从考。次为明万历九年邑人熊敦朴序,次万历四十四年训导胡效双序,次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叙州知州何源浚序,次乾隆二十五年(1760)熊葵向序。正文分为:卷一,建置、疆域、城池、治署、山川上。卷二,山川下、古迹、田赋、户口、盐政、里镇、风俗、防汛、坊表、坟墓、学校。卷三,坛庙、官师、宦迹。卷四,科第、乡贤上。卷五,乡贤下、孝义、文苑、列女、祥异、外纪。此志考据精审,文笔流畅。其削去天文及诸家题咏,依《吴郡志》例,散见于各类目。惟不绘图,且不载物产,似欠允当。此本为光绪间陈锡兑重刊,每卷有“署知县金坛段玉裁纂辑”十字。② 三十八卷,清罗廷权、吴鼎立修,吕上珍纂。吴鼎立,曾任富顺县知县。吕上珍,教谕。乾隆二十四年(1759)县令段玉裁重修志后,道光六年(1826)县令宋廷桢又再修,兹编则为续道光宋志而作。《富顺县志》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段玉裁所修志颇有名于当时,与《武功志》、《朝邑志》并为学人所称道。然此志分门别类,率依通行条例,适与段志相戾,亦别具见识。文笔固平平,而于盐法等记载特详,尚有一定参考价值。③ 十七卷首一卷。彭文治等修,卢庆家等纂。彭文治,邑人,名士。卢庆家,蜀中学界名流。《富顺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刻本,全书十七卷首一卷,分为:卷一,建置。卷二,仓储。卷三,方域。卷四,庙坛。卷五,食货。卷六,学校。卷七,礼俗。卷八,兵防。卷九,官师。卷十四,选举。卷十一,人物上。卷十二,人物下。卷十三,人物列女上。卷十四,人物列女下。卷十五,艺文。卷十六,杂异。卷十七,叙录。此志历十载而成,宋、陈二人又皆为蜀中名宿,故兹编刊行后,轰动一时。其中仓储、庙坛、盐引、砦堡、防御、官师、选举、人物各表之精密详晰,举足为法。综观全书,纲举目张,类目疏而不漏,内容繁而不芜,不愧为四川县志楷式。

猜你喜欢

  • 周易衷翼集解

    二十卷。清汪撰。字欲括,号容川,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人,乾隆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宝庆府同知。据其自序,十翼之作广大精深,显羲画所示无言之数,衍文周含而未发之精。其以六十四卦反复于十翼中,以辞合象

  • 孔子弟子传略

    二卷。明夏洪基撰。夏洪基,明末人,详见《孔子年谱纲目》条。夏洪基认为前人有关孔子弟子著作如《孔子家语》、《史记》、《四书人物考》等,记载孔门弟子或言行事迹与姓名里邑分载,或语无伦次,或庞杂无序,因作《

  • 勾股形内容三事和较

    一卷。清伯启(生卒年不详)撰。伯启又名博启,字绘亭,满洲正白旗人。乾隆年官至钦天监副,他“幼入算学,酷好勾股,历经三十余年精通其义”,(自序)成为满族重要的数学家。《勾股形内容三事和较》撰于乾隆四十八

  • 论语褚氏义疏

    梁褚仲都撰。清马国翰编辑。仲都吴郡钱塘(今浙江钱塘)人。天监中,历任五经博士。《隋书·经籍志》载《论语义疏》十卷为褚仲都撰。新旧唐志并作《讲疏》以考梁陈撰《论语义疏》。讲疏者,梁有褚仲都、皇侃二家。陈

  • 诗学禁脔

    一卷。元范德机(1272-1330)撰。范德机,字亨父,一字范椁,清江(今湖北恩施)人。以荐举为翰林院编修官,后任福建闽海道知事等职。范德机人称文白先生,与虞集等齐名。其诗多为描写个人日常生活及应酬之

  • 新论正误

    一卷。清陈昌齐撰。(见《楚辞辨韵》)。刘子《新论》一书。本杂集晚周两汉诸子而成,其书虽讹误百出,然可借他书以勘正。昌齐校书较多,所校精善的,有十分之九。《专学》篇,“笙滑之也”;《惜时》篇,“今人退不

  • 雷刻四种

    六卷。清雷浚撰辑。雷浚生卒年不详,字深之,江苏吴县人。早年受业于江明经沅之门,为学古堂斋长。研治小学,颇有根底。钮树玉曾撰《说文新附考》一书,虽收录新附字四百零二个,然而于经典中所遗之字并没收录完全。

  • 峡山神异记

    一卷。宋王辅(约1216年前后在世)撰。王辅,字、号、生平、生卒年均不详,只知其作过泷水令。《峡山神异记》一书作于嘉定戊寅年。作者在自序中说,这部书系作者备员西征,始闻峡山非常可骇之事,始犹未敢以为然

  • 福建版本志

    八卷。撰者不详。卷一总考、卷二经、卷三史、卷四子、卷五集、卷六丛书、卷七补遗、卷八附录。附录《建阳县治书版考》、《建阳书坊书版考》,登列所刊各种书之名。有民国间福建通志抽印本。

  • 痘学真传

    八卷。清叶大椿(生卒年不详)撰。叶大椿字子容,无锡(今属江苏省)人。与吴县叶桂同族,受业于叶桂。大椿尤精于痘学,在当时颇具盛名。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而撰成此书。卷一为论说三十二篇;卷二为证治;卷三为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