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尔雅

尔雅

汉书·艺文志》著录《尔雅》三卷二十篇,今本只存十九篇,篇数有差。其原因各有解释,清翟灏《尔雅补郭》疑古本当有《释礼》一篇,与《释乐》相次,《祭名》、《讲武》、《旌旗》三章,即《释礼》之残文,今阑入《释天》。《释礼》今本缺。清孙志祖《读书脞录续篇》谓《释诂》原析为上下篇。清王鸣盛《蛾术编》谓称三卷乃因卷帙浩繁,故析为上中下;称二十篇,因十九篇外,另有《序篇》,今已无传。按《隋书》和新、旧《唐书》以及《宋史》之《经籍志》、《艺文志》,均只著录《尔雅》三卷,不言篇数。今本《尔雅》之《释诂》题下,宋邢昺疏曰:“《尔雅·叙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邢氏所言《叙篇》,或即王鸣盛之所谓亡佚者,此篇宋时已无传,故邢疏仅据前人所述转引数语,邢本《尔雅》无之。要之,今本《尔雅》篇章已有残缺,非汉人原书之面目。今本十九篇,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尔雅》首创按词义系统和词语内容性质分类释词的体例,其首三篇大抵为训释一般词语者,后十六篇为训释各种名物者。首三篇内容,清郝懿行《尔雅义疏》分别概括如下:《释诂》“自‘始也’以下,‘终也’以上,皆举古言释以今语。其间文字重复,展转相通,盖有诸家增益,用广异闻。”《释言》“约取常行之字而以异义释之也。言即字也,‘释言’即解字也,古以一字为一言。此篇所释皆单文起义,多不过二三言,与《释诂》之篇动连十余文而为一义者殊焉。”《释训》“多形容写貌之词,故重文叠字累载于篇,‘子子孙孙’以下则又略释《诗》义,谐于古音;‘抑密秩清’以下复取断文零句诠释终篇。”《释亲》释宗族、母党、妻党、婚姻之亲,以定名分;《释宫》释宫室、户牖、台榭、道路之名,以考见古今居处制度;《释器》释笾豆、鼎鼐、网罟、衣服、车舆、弓矢之名,以考见古今衣食行制度;《释乐》释五音、琴瑟、钟磬、笙篪之名,以考见古今音乐之制;《释天》释四时、祥灾、岁阳、岁名、月阳、月名、风雨、星名,以及祭名、讲武、旌旗等类,以明古今天文之制;《释地》释九州、十薮、八陵、九府、五方、郊野、四极之地,兼及九府特产、五方异气,以辨乎古今地理名物;《释丘》释丘之名,兼释地望,附以崖岸;《释山》释诸山名号及其形体;《释水》释泉源川流,兼及溪谷沟浍之名、津涉舟航之利;《释草》释百卉之名;《释木》释树木之名;《释虫》释虫名;《释鱼》释鱼名,兼包鳞介之属;《释鸟》释鸟类名称,并及蝙蝠、鼯鼠;《释兽》释兽类之名,鼠属、属、须属附焉;《释畜》释家畜之名。“尔雅”之所取义,昔有数说。汉刘熙《释名·释典艺》曰:“《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引张晏曰:“尔,近也,雅,正也。”二氏释“尔雅”为“近正”,谓是书以“正言”释“五方之言”,故名“尔雅”。《论语·述而》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汉孔安国注曰:“雅言,正言也。”汉郑玄注曰:“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故不可有所讳,礼不诵,故言执。”可证“雅言”即正言,亦即具有共同语性质的文学语言。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曰:“五方之俗不能强同,或意同而言异,或言同而声异,综集谣俗,释以雅言,比物连类,使相附近,故曰‘尔雅’。”晋郭璞《尔雅注》则谓《尔雅》“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认为《尔雅》一书是以今言释古语,以雅言释方言殊语之作。综合诸说,可知“尔雅”之名取义于“近正”;《尔雅》一书乃以今之雅言训释古语及殊方异语之书。《尔雅》之作者,古今颇多异说,黄季刚《尔雅略说》归纳众说,析为三派。甲、《尔雅》为孔子门人所作。是说出自郑玄,刘彦和、贾公彦、刘勰、焦竑之流并赞同之。近代学者中,章太炎、黄季刚亦力主是说,黄氏《尔雅略说》曰:“窃谓《尔雅》之名,起于中古,而成书则自孔徒;故毛公释《诗》依傍故训;《小雅》之作,比拟旧文。使出于后来,何足以为六艺之喉衿哉?”乙、《尔雅》为周公所作。三国魏张揖《上广雅表》云:“臣闻昔在周公……六年制礼,以导天下,著《尔雅》一篇,以释其意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赞同张说。丙、《尔雅》为秦汉间儒生所作。宋欧阳修《诗本义》谓“《尔雅》非圣人之书,不能无失,考其文理,乃是秦汉间之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之言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书在毛亨以后,大抵小学家缀缉旧文,递相增益,周公、孔徒皆依托之词,且其书非纂自一手也。释《诗》者不及十之一,可证非专为《诗》作。释《五经》者不及十之三四,可证亦非专为《五经》作。“今观其文,大抵采诸书训诂名物之同异,以广见闻,实自为一书,不附经义。”现代学者多认为《尔雅》一书出自汉儒之手,罗常培、周祖谟力主此说。洪诚、何九盈等人则认为《尔雅》成于战国末年,作者是齐鲁儒生。案汉赵岐《孟子题辞》曰:“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是《尔雅》于孝文时已置博士,汉初时当已流传,故《尔雅》一书当成于战国人之手,复经汉儒递相增补,非一人一时而成也。《尔雅》注本甚多,其中以晋郭璞注、宋邢昺疏之《尔雅注疏》、清邵晋涵之《尔雅正义》、清郝懿行之《尔雅义疏》最知名。

猜你喜欢

  • 瞿冏卿集

    十四卷。明瞿汝稷(约1596前后在世)撰。瞿汝稷,字元立,江苏常熟人。生卒年不详。礼部侍郎瞿景淳子。好学工文,以荫补官,三迁刑部主事,以太仆寺少卿仕至。事迹附见《明史》瞿景淳传。是集为四川眉州(今眉山

  • 於皇时周!陟其高山,堕山乔岳,允犹翕河。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

  • 真定府志

    三十三卷。明唐臣修,雷礼纂。唐臣,直隶天长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任真定知府。雷礼,丰地人,直隶大名府通判,前吏部考功司郎中。真定府自古以来为重镇,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有志。知府唐臣请示抚台李吾西

  • 卦本图考

    一卷。清胡秉虔撰。秉虔字春乔,安徽绩溪人,嘉庆进士,候选知县。此书卷首有自序,序云:“汉儒解易,多云此本某卦,云此卦本某,今依之,命曰《卦本图说》。”书中所据皆出自李鼎祚《周易集解》,唯中孚引李挺之说

  • 丹铅余录

    十七卷。续录 十二卷。摘录 十三卷。总录 二十七卷。明杨慎(1488-1559)撰。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试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时充经筵讲官。其父杨廷和时为内阁

  • 屈骚心印

    五卷。清夏大林(生卒年不详)撰。夏大林,字用雨,号梅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此书称《心印》,取与屈原心心相印,设身处地理解屈原作品之意。夏氏先注《九歌》十一篇,置于箱中数年,因毛云孙阅后请注屈原

  • 平阳县志

    ①八卷。明朱东光修,侯一元纂。朱东光字少龙,浦城人,进士,隆庆三年(1569)任平阳县知县。此志为隆庆五年(1571)修,抄本。未分卷册,有目录,目次为图、星野、疆域、山川、建置、沿革、城池、公署、学

  • 仪礼纂要

    一卷。清黄元善(?-1902)撰。元善为湖北钟祥县(湖北省中部)人。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由户部郎中补河南道御史,光绪八年(1882),授刑科给事中,转工科掌印给事中,授贵州粮储道,历署贵州布政

  • 谷城县志

    八卷。清承印修,黄定镛纂。承印,字佩之,满洲正白旗人,附监生,官阳城知县。黄定镛字谨山,本县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县志明正德间知县唐琮创修,其后有清顺治庐雍志,康熙吴应元志,皆未见传本。同

  • 九经今义

    二十八卷。近人成本璞撰。本璞字琢如,湖南湘乡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所论九经为《周易》、今文《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穀梁传》、《论语》。书中常借经义来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