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屈辞洗髓

屈辞洗髓

五卷。清徐焕龙(生卒年不详)撰。徐焕龙,字友龙,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康熙五年(1660)举人,屡试进士不第,于是淡漠仕途,埋头读书。五十岁后,闭门著述,著作有《屈辞洗髓》、《大易象解》、《诗经辨补》等。本书卷首冠以储欣《序》。正文五卷,只收屈原作品,依王逸《章句》旧次,但删“经”、“传”等字。卷一《离骚》,卷二《九歌》,卷三《天问》,卷四《九章》,卷五《远游》、《卜居》、《渔父》。认为《九歌》篇数应为九,故将《国殇》、《礼魂》附列《九歌》之后,不在九数之中。目录后为《屈辞简明音义》,乃其侄徐瑶补注,以屈辞诸篇顺序,各篇均摘出若干字词,加以注音;一篇中,字多者,独立成篇,字少者,跳格释音。注文以训诂为主,兼及大义。眉批较多,用以阐发文义、章法。篇末为总论,最后为其侄徐瑶的《跋》文。徐氏以王逸、朱熹二家之说为宗,“采二家之所长,补二家之所短”(储欣《序》),达到“字刻之,句析之,逐节详疏之,更会一篇之旨而融贯之。”(徐瑶《跋》)。此书特点:一、注重段意、篇旨、篇构的疏解。如将《离骚》全诗分为十四大段,说明段旨,清理作品线索、脉理,并加以总评。对《哀郢》内容、层次有较准确论述:“《哀郢》者,哀郢民之散亡,哀郢都之将覆,哀还郢之无期,非一端之哀而已也”,下分段点明哀民、哀国、哀己。全书各篇,大体如此注解。二、对文义体会较深入,诠释较详尽,不盲从王、朱之说。如解《离骚》“吾令羲和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句,既不从王逸“冀及盛时遇贤君也”说,更不遵朱熹“羲和为尧时主时之官”解,而从作品实际出发,注谓怕“日暮斯难遍索矣”。颇切诗旨。三、对艺术手法加以恰当点评。如对《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眉批云:“秋风加嫋嫋,非止状风,并湖波落叶中,有许多疑鬼疑神,而句朴情深,较蒹葭、白露更觉悲凉。”不失为点睛之笔。四,治学态度较严谨。对依据不足的问题,不强作论断。如注《大司命》,引二说,云:“故有两司命,未知果是。”此书也存在牵强、误解之病。如对充满道家神仙之说的《远游》,顺其神仙之说加以解释,实不足取。将《离骚》“夕归次于穷石”之“穷石”(地名)解为“穷石之山”。版本有康熙三十七年(1698)无闷堂刻本,上海图书馆、安徽博物馆藏。

猜你喜欢

  • 见素诗集

    十四卷。明林俊(1452-1527)撰。林俊,字待用,号见素。福建莆田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授刑都主事,迁员外。以事下狱,谪姚州判官,迁南刑部员外,后擢云南按察副使、进按察使,改湖广,引疾归

  • 剪绡集

    二卷。宋李龏撰。李龏字和父,一作仲甫,号雪林。山东荷泽人,生卒年不详。南渡后居于吴兴三汇之交。不乐仕进,作诗多学元白体,尤好集唐人诗句和选编诗歌。与同里周弼为诗友,相与论诗三十余年。著有《漱石吟》,今

  • 安澜纪要

    二卷。清徐端撰。徐端,字肇之,德清人。乾隆间以通判官东河河工。嘉庆间累官江南河道总督。明习河事,授吏程功,因著此书。光绪十四年(1888)刻印。其所论大旨为,需重防患于未然。并谓凡有河堤之责者,但能守

  • 伤寒论后条辨

    十五卷。清程应旄(生卒年不详)撰。程应旄字郊倩,新安(今属安徽)人。约生活于明清之际,清时避兵祸侨居苏州。初攻儒学,后弃儒为医。于伤寒学说研究数年,颇有心得。著有《伤寒论赘余》、《医经句测》等书。此书

  • 遵岩集

    二十五卷。明王慎中(1509-1559)撰。王慎中,字道思,初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晋江(今属福建省)人。慎中四岁能诵诗,十八岁于嘉靖五年(1526年)举进士,授户部主事,官至河南布政使参政。著有《遵

  • 清室王公传残本

    一册。撰者不详。该书记清太祖第五子多罗贝勒莽古尔泰、第六子辅国悫公塔拜、第七子和硕饶余敏亲王阿巴泰、第九子镇国恪僖巴布泰等。书首已残,书中多朱批墨批,且多有涂抹之处。现存明清史料整理会藏稿本。

  • 五军道里表

    十八卷。清明亮(1736-1822)等奉敕修。明亮,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由生员累擢伊犁领队大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是书于嘉庆十四年(1809)纂辑完成,首列凡例十八条,以下分直隶、江苏、

  • 历代内侍考

    十卷。明毛一公撰。一公字震卿,遂安(今浙江淳安县)人。生卒不详。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给事中。该书乃记载宋代以前内侍太监事迹的专著。作者选自春秋至宋的太监人物,按时代编排,各叙其人善恶之行,

  • 恩县续志

    五卷。清陈学海修,韩天笃纂。陈学海字二登,江西永丰人,进士出身,康熙五十八年(1719)任恩县知县。韩天笃,邑人。恩县志,自万历二十六年(1598)知县孙居相重修后,距其时已一百二十余年,未有续修。政

  • 考察日本学校记

    十六卷。清李宗棠(生卒年不详)撰。李宗堂安徽颍州人,官至山西候补道。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宗棠受安徽抚臣之命赴日考察教育,《考察日本学校记》即为此次考察之结果。书前有李氏自序,云近三十年日本屹然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