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尊王发微

春秋尊王发微

十二卷。孙复(992-1057)撰。孙复字明复,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宋代著名经学家。孙复曾从宋代著名学者范仲淹受学(魏泰《东轩笔录》)。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学《春秋》,著此书。后因通经术而为范仲淹、富弼推荐,除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官至殿中丞。孙复病,韩琦言于宋仁宗,选书吏给纸笔,命其门人祖无择就孙复家得书十五万言,录藏秘阁。孙复与李觏、胡瑗为后学并称之“三先生”。此书是现存最早的宋代《春秋》学专著。此书上祖唐啖助、赵匡、陆淳废传解注,以经求经,直寻大义之风,又兼宗韩愈排斥佛教,以为佛家是以春秋乱中国之旨,力主“尊王攘夷”。如此书于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下云:“孔子之作《春秋》也,以天下无王而作也,非为隐公而作也。然则《春秋》之始于隐公者非他,以平王之所终也。”此为尊王。又如僖公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极邢”条下云:“齐桓公每天遂以来二十年”用师征伐皆称人者,以其攘夷狄、救中国之功未著,微之也。”而于此言“师”,乃因其“攘夷狄、救中国之功渐见,少进之也。”此为攘夷。历来治《春秋》者,皆谓《春秋》一书寓意褒贬。如庄公八年《经》“秋,师还”,《穀梁》以“”为善辞,而《左传》亦云“君子是以善鲁庄公”,这是褒。又如隐公八年《经》“郑伯使宛来归祊”,《穀梁》以名宛为“贬郑伯、恶与地”,这是贬。而《公》、《穀》所谓的《春秋》大义,主要也在于褒善贬恶。然孙复发孟子所谓“《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之意,认为《春秋》有贬无褒。如僖公九年九月戊辰葵丘之会,《公》、《穀》根据日月例,以为是美桓公尊天子。然此书却云:“桓公图伯,由帅诸侯,外攘夷狄,讨逆诛乱,以救中国。经营驰骤,出入上下三十年,劳亦至矣。然自服强楚,其心乃盈,不能朝于京师,翼戴天子,兴衰振治,以复文武之业。前此五年致王世子于旨上,今复致宰周公于葵丘,观其心也盈已甚矣!……此葵丘之盟,桓公之恶从可见矣。”诚如南宋大学者朱熹所说,《春秋》只是直书其事而善恶自见,并没有在文词字句中隐寓什么褒贬,诸儒之言褒贬者已属无稽之谈,而孙复所创之“有贬无褒”之说更是臆度妄断。孔氏《春秋尊王发微》首开宋代以苛议说《春秋》之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引常秩批评孙复之言曰:“明复为《春秋》,犹商鞅之法,弃灰于道者有刑,步过六尺者有诛。”叶梦得著《石林春秋传》,于诸家义疏多所排斥,但特别反对孙复此书,认为孙复不深于礼乐,故其言多自抵牾,有甚害于经者,虽概以礼论当时之过,而不能尽礼之制,尤为肤浅。尽管诸儒对孙复此书多所批评,但此书在当时影响极大,开了宋学之先河。现存有宋抄本,清《通志堂经解》本等。

猜你喜欢

  • 渊颖吴先生集

    十二卷。《附录》一卷。元吴莱(1297-1340)撰。莱字立夫。浦阳(今属浙江)人。门人宋濂等私谥为渊颖先生。延祐间以《春秋》贡于乡,试礼部不中。与黄溍、柳贯俱受业于宋方凤,再传于宋濂。在元人中享有“

  • 诗传题辞故补

    一卷。清张漪(详见《诗传题辞故》)撰。漪有《诗传题辞故》四卷,皆为毛氏诗说。是编则为韩鲁诗说,故曰补。是编计补《蔡风》一篇、《申风》一篇、《黎风》一篇、《许风》一篇、《宋风》一篇、《卫风》一篇、《楚风

  • 历代循良录

    一卷。清孙蕙撰。孙蕙字树百,号泰岩,又号笠山。淄川(今山东淄博)人。顺治进士,官至给事中。生卒年不详。除本书外,尚著有《安宜治略》、《笠山诗选》等。《历代循良录》汇辑自秦汉至清初循吏、良吏事迹,只载县

  • 韵学骊珠

    见“曲韵骊珠”。

  • 磨绮室诗存

    一卷。清丁蓉绶(1841-1882)撰。丁蓉绶字竺云,湖南长沙人。同治举人。官户部主事。光绪壬午病卒,年四十一。蓉绶与王先谦乡举同年,继又同官京师。蓉绶卒后,先谦为刊存诗九十首,即此《磨绮室诗存》。丁

  • 尚书小疏

    一卷。清沈彤(1688-1752)撰。彤字冠云,又作贯云,号果堂,门人私谥文孝先生。吴江(今属浙江省)人。清代著名经学家。彤少时家贫,以穷经为事。从何焯游,登张伯行、杨名时门,讲学不缀。其经学根底宏深

  • 定制集

    见《道门定制》

  • 中国之旅行家

    不分卷。法国沙畹(E·Chavaunes)撰。该书成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记游历国外的中国使臣及僧人二十余人,始张骞,迄图理琛,迷其事迹,考其所历之地。惜其收录不全。现有商务印书馆本。

  • 风雅逸篇

    十卷。明杨慎(1487-1559)编。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新都(四川)人。正德六年(1511)延试第一。授翰林修撰。本书采录古来有韵之文,上起古初,下迄战国末。又附载有篇目但无其辞者,自葛天氏八阕,迄

  • 四书会解

    不分卷。清綦沣编辑。沣字汇东,山东利津(今山东利津)人。此书首有戴均元序,又有綦沣自序及凡例。是书每章之前有全旨,每节之后有析讲,大旨以朱子为宗;《朱子或问》、《朱子语类》中未定之说与注间不合者,则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