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
一百三十卷。唐房玄龄(579-648)等撰。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隋末进士,后任秦王李世民王府记室,协助筹谋统一,取得地位,官至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后封为梁国公。《晋书》是官修史书,参加撰写的有令孤德棻、李淳风、李延寿等二十多人。而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为监修。房玄龄官位最高,即题房玄龄撰。褚遂良(公元596-658或659)、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朝大臣、书法家、文史渊博。唐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中书令,主张维护礼法,官至右仆射,世称褚河南。后来他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屡次被贬而死。许敬宗(592-672),字延族,杭州新域(今浙江富阳西南)人。唐朝大臣,高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助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又助武则天逐走褚遂良,后任中书令,掌朝政,曾监修国史。魏晋南北朝以后,经、史、子、集四部正式确立,史籍形成了独立学科。所以编撰《晋书》有二十多家。到唐初流传还有十八家晋书。如臧荣绪的《晋书》为唐初前较完整本。因唐太宗对多家都不满意,诏人重修史,撰《晋书》。《晋书》编撰是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开始,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成书的,共一百三十卷。前后只用三年时间就编成了。材料的基本来源一是前十八家晋史等,二是晋朝国史,如起居注等(有二十多种起居注),三是史料杂著,包括晋朝旧事,五胡十八国史及三种杂说。主要以臧荣绪的《晋书》为底本,参考各种资料而成。《晋书》记事上起西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下迄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共一百五十六年的历史。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帝纪十卷中有西晋四个皇帝,东晋十一个皇帝,共十五个皇帝。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为西晋奠基人,也列入帝纪。有一人一纪,有二或三人一纪。志二十卷,大体与《汉书》相近。如食货、刑法、地理、职官皆俱备,只没有艺文和沟洫二志。其中《天文志》《律历志》一般认为内容精确得体。列传七十卷,传目与前史大致相同,只是把后妃从《后汉书》的本纪中移到列传之首了。类传新增了《忠义》、《孝友》、《叛逆》三个名目。唐代重视孝道,唐玄宗亲自为《孝经》作了注。《叛逆传》之中把农民起义领袖人物摆在传内,开一先例。列传中记载了七百多个历史人物。有许多可靠的重要资料。载记三十卷是新设立的一个名目,即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少数民族在我国境内与晋同时存在,就采用了“载记”这个名目。这是个创新。《载记》是在北魏崔鸿撰《十六国春秋》一百卷记的各国史籍和起居注基础上改编的。记的是西晋灭亡前后华北四方所立诸侯王国的历史,前赵三卷,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四卷,前汉、后燕、南燕各二卷,南凉、北凉、后凉、夏各一卷,西秦与北燕合为一卷,另外汉人张轨的前凉、李暠的西凉作为列传,不在载记之列。载记是承认各国独立地位的。《晋书》原称《新晋书》,后因臧荣绪《晋书》失传,而改称《晋书》。《晋书》强调儒家的说教,把《魏书》《节烈传》改成《烈女》,《孝义》改《孝友》。《节义》改《忠义》,《晋书》有《食货志》,自《晋书》补写《食货志》,以后历代正史(除《新五代史》外)都立了《食货志》。关于《晋书》的整理,清代校刊补正较多。吴世鉴的《晋书校注》一百三十卷,1928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刊印。1955年出版的姚怀箴的《晋书纂注》十卷,为《晋书》帝纪作注,比《晋书校注》更详细,可供参考。清人周济的《晋略》是《晋书》的一个简本。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晋书》附有何超的《晋书音义》,可供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