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晦庵集

晦庵集

一百卷。《续集》五卷。《别集》七卷。宋朱熹(1130-1200)撰。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南宋理学家、教育家。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授泉州同安主簿。孝宗即位,数上言反对主和,与宰相汤思退、洪适不合,归。其后历任枢密院编修官,知南康军、提点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光宗时,任江东转运副使,知漳州、潭州。宁宗时,任焕章阁待制、待讲。时韩侂胄擅权,禁道学,朱熹被劾。庆元四年(1198),宁宗亲订伪学逆党籍,他在其中。两年后病卒。谥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朱熹是程颐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学说,为理学之集大成者,世称“程朱学派”。朱熹认为理和气不能分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强调“理在先,气在后”;“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主张恢复三代之治,愿“周孔之道”常存。他的学说,被视为理学正宗对后世影响极大。朱熹为学强调穷理,认为“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所以他竭其精力,研究六经孔孟。他论文,认为“古文之与时文,其使学者弃本求末,为害等尔。”论诗,认为只应论志之所向高下,不应论工拙,如果留情于工拙,则“葩藻之词胜,言志之功隐矣。”他是理学家中谈文最多的人,他重视穷理致知,论述中亦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朱熹著作甚富,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其著作影响最大的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周易本义》等。自为诗文则有《晦庵集》一百卷、《续集》五卷、《别集》七卷,为康熙时蔡方炳、臧眉锡所刊,方炳书后题曰“朱子大全集”。今有《四库全书》本。另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和《洪氏唐石经馆丛书》等本。

猜你喜欢

  • 五方元音

    二卷。清初樊腾凤撰。樊氏字凌虚,尧山(今河北唐山县)人。《唐山县志》谓樊氏“嗜学,不屑时艺,精易数,占休咎验如桴鼓。时当明季,四海鼎沸,凤夙有拨乱反正志,然静验己运,难以有为,遂闭户潜修,留心韵学”,

  • 翰墨鼎彝

    十卷。不著编著者名氏,但标车书楼选刻。卷首有陕西金溪聂文麟序,称养恬集辑古名公牍札,溯周而下,迄于宋、元,莫不详加订正。亦不知养恬为何人。所录皆可谓不伦。如《左氏传》所载诸辞命问答,如薛侯长滕之类,特

  • 伤寒大白

    四卷。清秦之桢(生卒年不详)撰。秦之桢字皇士,云间(今上海松江)人。秦氏秉承家学,以医闻名于当时。对仲景之《伤寒论》颇有研究。此书成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书中不以经分篇,而以见证分类,每类先论一

  • 孟子章句

    一卷。汉程曾撰。曾字秀升,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汉建初三年(78)举孝廉,迁海西令。曾著《孟子章句》,不详卷数,此俱见于《后汉书·儒林传》。是书已佚于隋以前,故《隋书·经籍志》不著录。惟宋熙时子《

  • 春秋书法比义

    十二卷。清刘曾璇撰。曾璇字荫渠,盐山(今河北盐山)人,官定州学正、泰安县知县。作者认为,读《春秋》之法,应发明书法,比事见义,兼采《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及胡安国《春秋传》诸家之说,以及清代学

  • 四礼训蒙

    一卷。朝鲜李恒福撰。李恒福生卒年不详,字子常,一字白沙,号弼云,庆州人。书名所言“四礼”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训蒙”即训导童蒙。著此书的最初动因作者自跋说:“余疾夫小子蒙士,每当祭时,登降拜俯,

  • 百菊集谱

    六卷、菊史补遗 一卷。宋史铸撰。史铸,字颜甫,号愚斋,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百菊集谱》于淳祐壬寅(1242)年间写成五卷,淳祐丙午(1246)年间,得赤城胡融《图形菊谱》二卷,

  • 颜氏家训注

    七卷。清赵曦明(生卒年不详)注,清卢文弨(1717-1795)补注。曦明初名太润,后易名肃,号瞰江山人,江阴(今江苏江阴县)人。此书曦明原据宋刊本以为注,文弨加以校补而刊行。书后有附录,一为《北齐书·

  • 剑州志

    十卷,清李榕纂修。李榕,字申夫,剑州人,出于曾国藩门下,文章经济,华实俱美。曾任职湖南,后因得罪巨室,以檄罪落职。所著有《十三峰屋全集》。剑州志始于明,为知州李壁所修,其后毁于兵燹。清雍正年间,桂林人

  • 史说萱苏

    一卷。明黄以升(生卒年不详)撰。黄以升字孝义,龙溪(今福建樟州)人。本书杂摘史事中相类者,随笔记录,加以评议。自序云:皋苏释劳,萱草忘忧,故以萱苏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