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济阴纲目

济阴纲目

十四卷。明武之望(1552-1628)撰。汪淇笺释。武之望字叔卿,号阳纡,关中(今陕西临潼)人。武氏“幼治儒经”,在关中一带颇具名气,有“关中鸿儒”之称。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尝官吏部主考官等职,后因得罪上司,一度免官归里。万历四十八年(1620)复任南京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右少卿、太常寺卿等职。武氏饱读经史,“学问经济无一不参古圣贤之精微,政治地理无一不超古大臣之纲纪”,“擢巍科,位督宪,功垂青史,为一代名臣。”武氏平时即究心医术,精研歧黄家言,坚持临床,多获经验。著有《疹科类编》、《济阳纲目》等书。与同时代名医王肯堂齐名。武氏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十分推崇,以其《女科证治准绳》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编撰成书。书成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最早刊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康熙四年(1665)汪淇重订刊行,改为十四卷。共三十一万字。内容分为调经、经闭门、血崩门、赤白带下门、虚劳、积聚、瘕症、求子、前阴诸疾、胎前门、临产门、产后门、乳病等。调经包括月经生理、病理、经病诊断、调经大法及各种经病证候、调经方药等;经闭门分别论述各种类型闭经的证治;赤白带下包括带下的病因、病理、治则和方药等;积聚瘕症包括各种妇科肿瘤和包块等;求子包括胎孕原理、胎儿保养、不孕症及治疗等;前阴诸疾包括外阴疮肿、阴痒、阴冷、子宫脱垂、交接出血等;胎前门包括孕期调理、妊娠诊断、孕期用药、禁忌,以及各种妊娠疾病、妊娠合并证等;临产门包括临产调护法、催生、正常分娩与异常分娩的处理、胎死腹中的诊断、难产的处理等;产后门包括产生调理及各种产后常见疾病和治法等;乳病包括乳汁不行、乳痛等病的诊治。汪淇为本书作序云:《济阴纲目》一书,其立论自调经始。有纲领,有原委,有分疏。一病之中,三致意焉;一方之设,细详释焉。得其隐微,能尽其变,使人阅之,一团生气浮于纸上,讵非活人之出哉?”此书论述极为精粹,引录资料十分丰富,选方详尽,有纲有目,有论有方,并加注释,集妇科之大成。遣方用药,俱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列方既有经方、时方,又有单方、秘方。各卷皆有眉批,系汪淇对诸证分疏辨核,有益于寻方施治。此书切合临床实用。有明泰昌元年(1620)刊本,天启元年(1621)王槚重刻本,清雍正六年(1728)金玉楼刻本,1958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蜩寄刊本重校印本。

猜你喜欢

  • 宏正诗钞

    十卷。未著编辑者名氏。卷首有曹忭序称:二山杨君工于诗,所选弘治、正德间诗抄,正如淘沙见金,非具大金刚目力者不能等等。此外,无从得知杨二山何许人。书中收录有李梦阳、何景明、康海、薛蕙、徐祯卿、郑继之、王

  • 宗经斋易图说

    四卷。清姚象申撰。姚象申字嵩岩,江西萍乡人。此书共作六十二幅图,每图后附以解释的图说。此外还有十一则图说没有配图。书中对宋元以来各家之图说广为采用。中间插入自己的观点。其第一卷有太极图、河图洛书等图二

  • 别本声律发蒙

    六卷。元祝明(生卒年不详)撰。原书二卷,此本作五卷。大约为后人所分,书末附歌一卷。题曰黄石居士撰。每卷又题马崇儒重订。此二人均不详。据书中前后题识,盖嘉靖中衡王府医正也。

  • 李文恭公行述

    一卷。清李概等撰。此书所述为其父李星沅(1797-1851)事迹。星沅字子湘,号石梧,湖南湘潭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历任编修,汉中知府,陕西、江苏巡抚,云贵、两江总督等官。道光三十年(18

  • 魏忠贤始末

    一卷。清赵吉士撰。吉士生卒年及事迹不详。该书记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事。现有《逊敏堂丛书》本。

  • 增订周易本义补

    不分卷。清苏了心撰《周易本义补》,刘祈谷增订。祈谷字俶载,生平籍贯不详。自署居于洮村。刘氏序中称:苏氏之书有讲之未详者,有极当而与制举未合者,故为之增订。苏氏取之衷旨,间参蒙引,易尚本义。刘氏删其不合

  • 水西纪略

    一卷。明李珍撰。李珍字竹溪,江苏昆山人,生卒年月及事迹未详,原书题为玉峰李珍竹溪辑。《水西纪略》记述天启元年(1621年)四川永宁土司奢崇明、贵州水西土司安邦彦迫于明季虐政,起兵反抗,明王朝平定反叛始

  • 史记法语

    八卷。宋洪迈编撰。洪迈(1123-1202年)字景庐,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绍兴乙丑(1145年)中博学鸿词科,官至端明殿学士,著有《南朝史精语》、《经子法语》、《容斋随笔》、《夷坚志》等书。《史记法

  • 乐府英华

    一卷。清顾有孝(1619-1689)编。顾有孝详见《江左三大家诗抄》条。此集为乐府诗选。前有作者自序,称自汉到唐乐府有数十家,而最有影响的如郭茂倩之《乐府诗集》、左克明之《乐府》、吴兢之《乐府题要解》

  • 古事苑

    十二卷。清邓志谟(生卒年不详)撰。邓志谟字景南。此书采录古事,裁为俪偶,编辑而成。书成于康熙二十五年。共六十篇。其注释则附于篇末。体例似仿吴淑《事类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