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

六卷。清吴瑭(1758-1836)撰。吴瑭字鞠通,仪征(今江苏淮阴)人。年青时习儒,十九岁时因父亲病故,哀痛欲绝,发愤攻医。四年后,其侄又病温,遍请时医治治疗不效。吴瑭因当时初学医术,对温病亦不得要领。三年后在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览吴又可《温疫论》,深受启发。经过十年时间的临床和理论钻研,对温病颇有心得。著有《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解产难》、《解儿难》等书。吴氏在学术上师承张仲景、叶天士,处方用药无门户之见,对经方、时方均能灵活运用。吴氏治学审慎,精益求精,认为“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此书初成于嘉庆三年(1788)。为吴氏采集历代名家医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华,间附己意及考验,仿《伤寒论》条文体例撰著而成。约十五万字。卷首引经文为纲,分注分目,原温病之始,名“原病篇”。卷一为上焦篇,论述各种温病上焦证;卷二为中焦篇,论述中焦各种温病及寒湿证证治方药,并于湿温之中论疟、痢、疽、痹等病;卷三为下焦篇,阐述温病下焦证证治方药,并附寒湿数条,兼述由温热之邪所致便血、咳嗽、疝瘕、疟、痢、疸、痹等杂病;卷四为杂论,论述温病诊断和治疗等有关问题,补充三焦治法精义及病后调理,使用者心目了然,不致于临证混淆,有治上犯中、治中犯下之弊;卷五为解产难,证产后三大证等;卷六为解儿难,结合温病理、法、方、药讨论小儿病理、用药及急慢惊风和痘症等。正文前有凡例十四则,以明吴氏著书的本义和要领,很有提纲挈领、示人规矩之意。书中记病二百三十八条,用方一百九十八首。直接采自叶氏《临证指南》的有九十九条、九十二方;采自《伤寒论》的有三十一条、三十方;采自《金匮要略》的有九条、九方;采自《温疫论》的有四条、四方;采自陈无择一方;喻嘉言一方;李东垣《脾胃论》一方。并从李东垣普济消毒饮衍化出银翘散加减治温毒,从戴思恭的香薷饮衍化出新加香薷饮治暑月感冒等证。此外又采集陶弘景、许叔微、张洁古、朱丹溪、张景岳等二十余家之说。吴氏吸取明清以来温病学说成就,根据温病为热证易伤阴液特点确立清热养阴治疗方法,使保津养阴法系统化、全面化,同时总结出辛凉保津、急下存阴、清心开窍、甘寒生津、咸寒滋阴、育阴潜阳诸法,并制定了一系列实用有效方剂,如清营汤、清宫汤、化斑汤及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等,均有独到之处。吴氏受前贤三焦论述的启发,引申叶天士之说,创立三焦辨证论治学说,即以三焦辨证为纲,病名为目,由上而下,概括论述温病的发病、传变、转归的规律。三焦与卫、气、营、血辨证相纵横,形成完整的温病辨证论冶体系。吴氏把温病分为风湿、温热、温疫、温毒、暑温、秋燥、冬温、温疟共九种,并以条文形式论述其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以及注解说明,条理清晰,便于阅读和领会运用。吴氏继承和发展了《内经》、《伤寒论》以及叶天士以前的一切温病学方面的成就,对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此书文字简要,立论新颖。为至今对急性传染病的防治有临床指导意义。温病学中很有价值的参考书。有嘉庆十七年(1812)淮阴汪廷珍刻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扫叶山房刻本,199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猜你喜欢

  • 临法书

    四卷。清陈兆崙(1700-1771)书。陈兆崙,字星斋,号勾山(一作句山),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雍正八年进士,后官至乾隆时太仆寺卿。陈兆崙工于书法,尤善临摹,梁闻山曾称赞他的临书不求工而工,不求似而

  • 禹贡说

    ① 一卷。明郑晓(详见《禹贡图说》)撰。其书有弟子徐允锡所作跋语,称其受业于晓,晓出此书稿予之。则该书似为举业、讲授而著。该书取《禹贡》原文加以诠释,注语多浅近。有些解释较为精确,清阎若璩著《潜丘札记

  • 清娱阁诗钞

    六卷。清鲍之蕙撰。鲍之蕙,生卒年不详,字茞香。江苏丹徒人,鲍皋之次女,同知张铉之妻。清代诗人。此书有嘉庆十六年(1811)刊本,书前有吴锡麟、法式善、吴烜、李锡恭、鲍之钟几人所作序言。书末附有诸家所写

  • 春秋集义

    五十卷,纲领三卷。李明复(生卒不详)撰。李明复一名俞,字伯勇,合阳人。李明复生平不可考,知为宋宁宗嘉定间太学生。李明复认为:知孔子者惟孟轲,知孟轲者惟周敦颐。而周敦颐《春秋》之学,二程得其真传,程颐曾

  • 东林山志

    二十四卷。清吴玉树撰。吴玉树,字灵圃,浙江归安人。东林山,又名锦屏山,在湖州府治东南四十五里。山自天目分脉,蜿蜒而来,突起于菰蒲溪泊之中。三峰鼎峙,而中峰最高。葱郁深秀,峰峦如锦。《东林山志》铅印本,

  • 吴诗集览

    二十卷。附《谈薮》二卷。清靳荣藩撰。靳荣藩,字介人,山西黎城(今长治)人,生卒年及事迹均无考。《吴诗集览》是靳荣藩为吴伟业诗作选编的注释本。吴伟业,字骏公,晚自号梅村。崇祯举人。会试第一,殿试第二。授

  • 象言破疑

    二卷。清刘一明撰。刘一明自号栖云山素朴老叟悟元子。史传不载栖云山座落何省,亦不记刘一明及其号,故不详其爵里平生。《丹经》万卷,堪称巨帙,然皆象言。象言者,以图象示人,不明言、不直言,取象演示。其图象或

  • 东西洋考

    十二卷。张燮撰。张燮(1574-1640),字绍和,别号海滨逸史。福建漳州龙溪(今福建龙海)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举人。以博学知名于时。由于当时海外贸易的需要,张燮应海澄县令陶熔之请撰写了《

  • 补天石

    四卷。即《五色石》的后四卷。内容见《五色石》。紫云阁刊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 逸讲笺

    三卷。清毛奇龄所论,其子及门人编录。毛氏详《仲氏易》条。此书第一卷为章世法所录,为奇龄关于《孟子》“不动心”章之讲稿;第二卷为其侄毛文辉所录,为奇龄所讲《论语问答》;第三卷为楼宅中所录《大学辨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