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满汉合璧通鉴总论

满汉合璧通鉴总论

一卷,汉本由元潘荣撰,满本由清阿什坛翻译。潘荣字伯诚,婺源桃溪(今属湖南省)人。隐居不仕,但此人博学,通诸经,尤长于史,学者称节斋先生,尝集苏句一百篇,著《通鉴总论》。阿什坛也写作阿什坦,国子监题名碑又称作何锡谈,字海龙,为金世宗后裔,初隶满洲镶蓝旗,后又改为内务府镶黄旗。顺治二年(1645年),授内院六品他敕哈哈番之职,九年考中进士,提升为刑科爱惜喇库哈番,康熙元年(1662年)改任给事中,七年(1668年)又充当实录纂修官,死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史载康熙尝召问经义,称阿什坛为大儒。译《大学》、《中庸》、《孝经》等儒学经典,潘荣《通鉴总论》亦为其一。至于潘荣所著汉本,梁谿杜诏认为通首全无结构,前后颠倒错乱,而爱之者又认为该书是后学之指南,言简意赅,事略义详,学者一翻阅之,上下千百年治乱得失,了明于心。上自三代,下及宋末,论断千古尤为切要,所以流传很广。左之右之,持论各不相同。阿什坛在任刑科时趁公务之外的闲暇,历三旬而完成满本,当时已是顺治九年以后。书成时作者曾对其子和素讲:“吾译诸书,惟此《通鉴总论》清语词句尽极其曲折,而与汉本之旨又无不吻合,汝辈当识之。”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和素按原稿厘正,并且依五经傍训规模,逐句侧缀以汉字,序而刊之。纵观全书翻译脉络,笔意古拙,略无生动,大概是清初旧稿,多用古语的原故。现世满汉合璧的书籍,在满洲字傍附以汉字的体例,也即由此而发端。此书有旧刻本。

猜你喜欢

  • 学诗毛郑异同签

    二十二卷,附一卷。清张汝霖撰。汝霖字宰眉,江西武宁人。生平不详。书前有作者嘉庆二十四年(1819)自序,则其书成当在此时。自序称其尝从家训之余,侧企汉儒之学,谨辑其素所请业,与讲课间问辩之作,为毛郑发

  • 浙江采集遗书总录

    十集。闰集一卷。清沈初等编。沈初(1732-1807),字云椒,平湖(今浙江嘉兴)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此目又称《浙江采进遗书总录》、《浙江采辑遗书总录》。乾隆三十七年(1772)政府始设“

  • 学易讨原

    一卷。清姚文田撰。文田字秋农,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僖。此书共12则,据其自序云,此书作于由闽至粤的途中,“途中孤寂无事,因忆昔年学易而似有得者,分条诠次,每抵逆旅,则索

  • 临川集

    一百集。宋王安石(1021-1086)撰。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庆历三年(1043)进士,任淮南判官,知鄞县,历任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点。嘉

  • 爝火录

    三十二卷。附录一卷。清李天根撰。天根字大木,号云墟散人,江苏江阴人。因南明为明之残余,如同爝火,因以名书。该书成于乾隆十三年(1748)。记载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永历、鲁监国五王史事。起于顺治元年(

  • 郑寒村年谱

    一卷。清郑勋辑。郑勋字简香,系谱主玄孙。谱主郑梁(1638-1713),字禹抚,号寒村,浙江慈溪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刑部郎中、广东高州知府等官。康熙三十七年(16

  • 中原文献

    二十四卷。明焦竑(1541-1620)编。焦竑字弱侯,号淡园。江宁(今江苏南京)人。著有《易筌》。是书分经集六卷、史集六卷、子集七卷、文集四卷,末附通考一卷。其自序说:“一切典故无当于制科者,概置弗录

  •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一卷。南宋元敬(生卒年不详)、元复(生卒年不详)撰。二僧学佛念祖,住寺杭州。因地兴佛,撰述一地高僧以垂后世。二僧根据传说:即西湖玛瑙宝胜寺在南宋绍定六年(1233)创建一高僧阁,内奉杭州各寺居住的历代

  • 职思堂法帖

    八卷。清江湄(生卒年不详)辑。江湄,字秋水,生平籍贯不详。该帖刻成于康熙壬子(1672),上取自魏晋,下迄于宋元,共分八卷。卷首为王羲之的《雨后帖》,王氏该书帖《宣和书谱》中未收,却颇为元明鉴藏家推重

  • 三十六湾草庐稿

    十卷。清黄本骐(约1821年前后在世)撰。黄本骐字伯良,号花耘,湖南宁乡人,生卒年未详。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官城步县学训导。此集分年编次,共古近体诗九百八十二首。黄本骐少与其弟本骥齐名,喜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