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破邪论

破邪论

二卷。唐代释法琳(572-640)撰。法琳,俗姓陈,原籍颖川(治所在河南许昌)人,祖上仕隋,寓居襄阳。少年出家,游历金陵、楚郢(江陵)各地,广习儒释经书,博综词义。隋末,蓄发俗服入关,隐居青溪山鬼谷洞(在湖北远安县),精勤诵习,白昼钻研佛经,夜间披览俗典,学业大进,曾撰有《青溪山记》。他为了解道教的情况,还曾穿起黄巾道服与道士交往,自觉道教不如佛教。故唐武德年初(618),重归佛门,住济法寺。武德四年(621),太史令傅奕(原是返俗的道士),上废佛法奏事十一条,谓佛教“损国破家,未闻益世”,“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唐高祖李渊征询沙门意见,法琳据理力陈,李渊闻言权衡利弊,将傅奕奏事置之一旁。然而,傅奕欲置佛教于死地,故意将奏事内容公开,诬称佛徒为“秃丁”、“胡鬼”,致使舆论对佛教大为不利,社会上鄙视歧视佛教徒之风抬头。为此佛教总持寺的普应撰《破邪论》二卷,居士李师政撰《内德论》、《正邪论》,广引佛教经论,破斥傅奕之说。而法琳认为佛教经论正是傅奕攻击的对象,纵然引用,岂能使其心服,于是自撰《破邪论》二卷。法琳行世之时,正值唐代佛道矛盾激烈之时,为了护教去邪,除撰有《破邪论》外,还著有《辩正论》。其他所作据沙门彦惊曾和道宣分别撰作的《法琳传》记载,还有《诗赋》、《碑志》、《赞颂》、《箴诫》、《记传》、《启论》、《三教系谱》、《释老宗源》共合三十卷,以及《表》、《章》、《诔》、《大乘教法》等共三十余卷。可惜这部分文集原本现已失传了。现只存有《破邪论》和《辩正论》二书。《破邪论》一书,约八千多字,引据孔子、老子推敬佛教等中国古代传说,用傅奕所信学说以破斥其谬见,此论问世后,虞世南特为写了一篇序文,风行一时。上卷,行文先列出傅奕武德四年四月二十日启,在每段引文下,加以箴弹;次列武德四年九月十二日法琳上秦王(李世民)启,再引傅奕上书十一事中第八事之文;最后,引道经师敬佛文,孔书称叹佛文,及自汉至元魏佛法通流大略。下卷,初摘录傅奕所上十一事文,然后每条详加辨解其诬妄所在。《破邪论》在当时护法持教,驳斥傅奕诬佛,正听社会舆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见载版本有扬州藏经院本。

猜你喜欢

  • 朱子论定文钞

    二十卷清吴震方(详见《读书正音》)辑。此书所取皆经传子史到唐宋诸家经朱子所论定的文章,摘录成编。每卷皆先列朱子之论,再列所录文于后。因编次过于求全,竟有因一字而录一篇文者。盖清初王学渐厌,而又反宗朱风

  • 王子安集

    十六卷。唐王勃(650-676)撰。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自幼聪颖好学,六岁能作文,九岁读颜师古《汉书注》,撰《汉书注指瑕》十卷。乾封元年(666),授官散郎。被沛王招为王府修撰,曾撰

  • 周易参同契通真义

    见《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

  • 松邻文集

    四卷。清吴昌绶(1810-1867)撰。吴昌绶字伯宛,号印丞。浙江杭县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吴昌绶博雅工诗古文词,长于考证经史、金石、目录、版本之学,著有《龚定庵年谱》、《吴郡通典》,又刊

  • 靖节先生集

    十卷。首一卷。《诸本评陶汇集》一卷。《年谱考异》二卷。晋陶潜(365-427)撰。清陶澍(1778-1839)辑注。陶潜,一名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大

  • 南山集

    清戴名世(1653-1713)撰。戴名世字田有,号忧庵,世居南山,后人称南山先生。安徽桐城人,清朝学者。康熙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因所撰《南山集》等著作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流露出怀念故国情调,被清

  • 切韵指掌图

    二卷。传本卷首有署名宋司马光的序文,过去很多人认为本书为司马光所作,宋董南一《切韵指掌图序》云:“图盖先正温国司马文正公所述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切韵指掌图》,宋司马光撰。其‘检例’一卷,

  • 麟史称准

    四卷。清黄炳垕撰。炳垕字蔚亭,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同治庚午(1870)举人。精研天文历算,著有《五纬捷算》、《交食捷算》、《测地志要》及《诵芬诗略》、《黄氏家录续录》、《黄忠端公年谱》、《黄梨洲先生

  • 西元集

    八卷。明马汝骥(1493-1543)撰。马汝骥,字仲房,号西玄。陕西绥德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改庶吉士。以谏南巡廷杖,出为泽州知州。世宗立,召还,授编修,官至礼部右侍郎。其事迹附见《明史·舒

  • 考古文集

    二卷。明赵撝谦撰。赵撝谦,原名古则,字撝谦,以字行。浙江余姚人。幼孤贫,寄食山寺。长大后,与诸名人游,博究六经百事之学,人称“考古先生”。著有《六书本义》。《明诗综》引黄宗羲之言,称:“其诗集名《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