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一卷。清徐大椿(1693-1771)撰。徐大椿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回溪圣人。吴江(今属江苏)人。祖父徐釠曾做过翰林检讨。据说大椿自幼在祖父教导下,精读诗书,考中秀才,但其深恶科举制度的腐败,讨厌利欲熏心之徒,不肯随波逐流,在一次岁试考卷卷末写上了“徐郎不是池中物,肯共凡鳞逐以游!”因此被革除秀才之名。便发愤攻读医书。大椿对天文、史地、历算、音律、兵法、水利、诗文、武技无不研究。青年时留心经济,曾两次帮助地方官修水利,卓有成效。乾隆二十五年(1760)被召入京。原拟留京任职,但徐氏坚辞而隐居吴山画眉泉。因医誉甚高,京中达官贵人纷纷请他看病。乾隆三十六年(1771)又奉诏入京,因年老体衰,长途跋涉,至京三日病故。死前自作墓前对联称:“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以民间医家自居。徐氏一生著作极多,著有《难经经释》、《脉诀启悟注释》、《增注古方新解》、《增辑伤寒类方》、《伤寒类方》、《内经诠释》、《兰台轨范》、《女科医案》、《女科指要》、《六经病解》、《内经要略》、《伤寒约编》、《医学源流论》、《慎疾刍言》、《医贯砭》、《药性切用》、《药性诗解》、《回溪秘方》、《回溪脉学》、《种子要方》、《回溪医案》等书,此外还有评注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评定《外科正宗》等。写作认真,具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医学,徐氏倾注了毕生精力,刻苦钻研,广泛阅读古代医学典籍,继承诸家学说,自《内经》至元、明诸家医著,穷源极流,广搜博览,有所发挥,为清代著名医家。徐氏治学,具有实事求是精神,重视理论,尤其重视对古代典籍医学理论的研究,善于吸收前人经验。主张研究医学要从源至流,熟读古籍,取长补短,以广见识。然后通过临证,务使理论联系实际,才不致误入歧途。学术上主要论点是命门元气论。认为五脏之阴阳,必须赖元阴元阳不断资助,方无匮乏之虞。命门是元气的根本,而脏腑又是整个身体的根本,所以命门元气的存亡盛衰,实为人体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将保护元气提高到“医家第一活人大义”的程度。治病上徐氏能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不同病因和不同的受病部位,而精确地辨证施治。并且能熟练地掌握理法方药的运用。徐氏认为病机的传变多端,人体的虚实不一,故治疗疾病,既要掌握其规律,又要灵活运用药物。治病必分分经络脏腑,同时又不能完全概括所有的疾病。徐氏配合方药,十分严谨,他认为方与药虽然密切联系,但又不能混为一谈,注意贯彻理法方药的一致性。治病不仅应推求所以治愈或未能治愈的道理,还应作为考察疗效的医案工作。如遇难治之病,应多方采取治法,甚至是单方、验方都宜研究使用。对于外科徐氏认为外科医生既要注意手法的传授,也要学习内科的理论,方能灵活地运用辨证施治。徐氏此书成于乾隆元年(1736)。世传《神农本草经》载药三百六十五味,分上、中、下三品。徐氏认为其但言其然而不言其所以然,于是于三品之中辑录一百种药物撰成此书。有上品六十三种,中品二十五种,下品十二种。徐氏目的是“录此百种,原以辨明药性阐发义蕴,使读者深知其所以然。”为之药不致误用,故对药物气味、颜色、形质功用论述精当简要,可供初学者参考。书中备列经文,而推阐主治之义,有一些常用药反而没有收入,其凡例中称“辨明药性,使人不致误用,非备品以便查阅也。”凡是笺释,多有精义,比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发明诸条颇为简要。《神农本草经》虽称“神农”,但所云出产之地有后汉之郡县,为后人附会。所称久服轻身延年之类,属方士之说,不足为信,徐氏则一味考究其所以然,推崇过分。徐氏所作的“药物专长论”中说:药之治病,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其说圆通。此书为诸家本草中最富启发价值,对后世影响亦颇深。有乾隆元年(1736)刻本,光绪十五年(1889)上海江左书林补印徐氏《医书八种》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肖岩经说

    十九卷。清赵良(1744-1817)撰。良字肃征,号肖岩,安徽泾县(今泾县)人。乾隆六十年进士,官内阁中书。性孝友,不务科名。嘉庆四年典试广东,移疾归,闭门著书,不与世事。在群经方面都有撰述,只有《易

  • 冠谱

    一卷。明代顾孟容撰。顾孟容,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其所著《冠谱》统载历代冠制。如孔子制司寇冠、杏坛冠、燕居冠;颜闵、冉仲制德行冠;曾子制进礼冠;子思制思美冠;孟子制缁布冠等,均不

  • 兵书接要

    一卷。三国曹操(155-220)撰,清王仁俊(1866-1913)辑。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为三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史传称其“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

  • 竹隐诗草

    一卷。清贺桂撰。贺桂,生卒年不详,字秋安,号竹隐居士,江西永新人,知县龙有珠之妻。清代词人。家中藏书甚丰,贺桂自幼酷爱读书,多通经史。龙有珠到攸县任知县,后返回故里,携家隐居在龙溪,筑楼为舍,并起名为

  • 梨云馆集

    八卷。明何伟然撰。生卒年未详。何伟然,字梅臣,一字仙口,又字仙郎,仁和(今浙江杭县)人。此编首有常熟许士柔序。凡赋一卷,古今体诗五卷,叙文二卷。伟然风流倜傥,放浪不羁,其诗自然柔靡冶逸,纤弱无骨,如《

  • 长安获古编

    二卷,补一卷。清刘喜海辑。刘喜海(1793-1852),字燕庭,山东诸城人。金石学家。刘氏曾在陕西、四川等地做官,获得关中所出周代铜器、秦诏版、汉泥封、新莽十布、唐善业泥等物;在四川则收集到宋代多种铜

  • 唐诗叩弹集

    十二卷。《续集》三卷。清杜诏(1666-1736)、杜庭珠合撰。杜诏字紫纶,号云川,学者称他“丰楼先生”。无锡(今属江苏)人。少有才华。曾亲承顾贞观、严绳孙指授。康熙四十四年(1705)南巡,杜诏献《

  • 春秋四家五传平文

    四十一卷。见《春秋五传平文》。

  • 泽存堂五种

    五十卷。清张士俊编。张士俊,生卒年不详,号半桥居士,吴郡(今江苏吴县)人。生性喜好收藏典籍,并造泽存堂专供藏书之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受教于清代文学家,浙西派的创始人朱彝尊之门。朱彝尊志欲汇

  • 驳四书改错

    二十一卷。清戴大昌(详见《四书问答》)撰。是书前有白熔序及自序,自序谓毛氏非以阐书义为心,而以攻朱注为事。凡于朱子用注疏为是,其或旁采汉书诸儒及宋人说者,则并訾其原说之失。朱注依用《仪礼》者,则谓《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