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离骚笺

离骚笺

二卷。清龚景瀚(1747-1802)撰。龚景瀚,字海峰,闽中(今福建闽县)人。乾隆进士,官至兰州知府。著作有《澹静斋诗抄》、《离骚笺》。龚氏有感于王逸、洪兴祖、朱熹之注偏重于“随文训诂,未能贯通其意义也。”所以要“笺其大义脉络”,认为《离骚》的脉络结构“井然如丝联而绳贯也”(《自序》)。书前有作者自序,次为正文,书末有《通论》。每句下多采用王、洪、朱诸说注释,亦引邵璜、吴仁杰诸家说,时加按语。每章每节,均归纳大义。此书主要特点是注重对《离骚》整体的把握。作者认为《离骚》体现了屈原丰富、复杂的斗争经历,炽烈、坚贞的爱国激情,而这又贯穿全诗的各章节之中,故以此为中心,诠释《离骚》。龚氏将《离骚》分为三大节(“乱曰”除外),每节为若干小节。小节、大节都是诗歌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揭示首尾,大、小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如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作者认为表明屈原为楚后裔,暗示宁死不忍离去之意;篇末则写“临睨夫故乡”不忍去而止,作到与起者呼应。此类章法分析,甚为精到。另外,从《离骚》本诗入手,深入揣摩,再结合《史记·屈原列传》,认为诗写于怀王未返,顷襄未立之时,不但考证精确,也令人信服,已成一说。在训诂方面时有所得。如“孰云察余之中情”之“余”所指,王、洪、朱等诸家,不是含混其词,就是认为屈原自言,皆不可通。而龚氏认为“余,指屈原也,亲之故,‘余之’此亦女媭之言”。此解甚合情理。书中也有失误之处。如用朱熹的赋比兴之法,认为“乱曰”如诗之小序;在词义解释上亦有牵强之处,如将“指西海以为期”解为秦在楚之西,知楚必为秦所灭,观于西表明楚将必亡。版本有: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澹静斋刊本,清华大学藏。清抄本,福建图书馆藏。道光六年(1826)《澹静斋全集》本,光绪三年(1877)崇文书局《三十三种丛书》本。上海文瑞楼石印《离骚三种》本。吉林省图书馆藏。

猜你喜欢

  • 明世学山

    四十一种,五十一卷。明郑梓编辑。郑梓字野洲,明中叶嘉靖时江苏武进(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其人曾受学于名儒唐顺之,为光扬百家之言而编辑《明世学山》五十种,丛书荟萃上自洪武、下至嘉庆近二百年间贤士大夫

  • 梅颠稿选

    二十卷。明周履靖(1542-1632)撰。周履靖,字逸之,号梅墟、螺冠子。秀水(浙江嘉兴)人。著有《夷门广牍》、《闲云稿》、《泛泖吟》、《咏物诗》、《螺冠子诗余》、《菇草编》诸集。陈继儒汇而选之,以成

  • 明辨类函

    一名《詹氏小辨》,六十四卷。明詹景凤(详见《画苑补益》条)撰。《明史·艺文志》和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均题为《詹氏小辨》。而世所传崇祯五年(1632年)刊本,实为《明辨类函》,盖以后又改名者。此书六十四

  • 江陵县志

    五十八卷,首一卷,清崔龙见修,黄义超、黄义尊纂。黄义超,字北海,本县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以母志不仕。黄义尊,字达斋,义超弟,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陕西道监察御史。明以前无专志,

  • 周易统略

    一卷。辑佚书,晋邹湛撰,清马国翰辑,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邹湛字润甫,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官至少府。其事见于《晋书》本传。据《隋书·经籍志》,《周易统略》凡五卷。《新唐书》、《旧唐书》则作

  • 四溟集

    十卷。明谢榛(1495-1575)撰,谢榛,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临清(今属山东省)人。年十六作乐府商调,少年争歌之。已而折节读书,刻意为诗。李攀龙、王世贞组织诗社,榛为长,攀龙次之,并

  • 常山县志

    六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瑞钟修,朱昌泰纂。李瑞钟,常山县知县。此志为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全书六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分为:卷一至九为地舆志,卷十至二十为建置,卷二十一至二十三为风俗志,

  • 溆浦县志

    二十四卷,首一卷,清齐德五修,舒其锦纂。齐德五,介休人,曾任溆浦县知县。舒其锦,邑人,曾任保靖县训导。考淑浦置县始于汉代,初名义陵,新莽时一度更名建平,旋复旧,至唐武德初改为溆浦,迄无更易。溆浦至康熙

  • 台州丛书己集

    十二种,四十八卷。民国杨晨编。杨晨字定夫,浙江黄岩人。辑有《续台州丛书》、《台州丛书续集》。本丛书收台州宋人著作三种,元人著作九种,均为诗文集。其中宋吴芾《湖山集》十卷、宋陈耆卿《筼窗集》十卷、元丁复

  • 焦山古鼎考

    一卷。清张潮(1650-?)辑。张潮,字山来,号心斋,歙县(今安徽歙县)人。曾以岁贡生官至翰林孔目。能词。以刊刻丛书知名当时。除编有《焦山古鼎考》外,还编有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刻有《昭代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