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篆刻针度

篆刻针度

八卷。清陈克恕撰。陈克恕字目耕,又字吟香。浙江海宁人。著有《砚说》、《笔谈》、《篆学经眼》、《印人汇考》等书。此书前有乾隆五十一年(1787)翁方纲序,接下还有桂馥序,其次为例言八则,例言后分卷,卷又分类。第一卷为考篆、审名、辨印、论材四类。第二卷为分式、制度、定见三类。第三卷为参考、摹古、撮要三类。第四卷为章法、字法二类。第五卷为刀法、笔法二类。第六卷为总类、用印法二类。第七卷为杂记、制印色,收藏三类。第八卷选石一类。以上每类之中又分若干小类,历代论撰刻者皆无此书详备。此书荟萃众说,参以己意,多从学力经历而来。对于章法,认为一字有一字之法,全章有全章之法,如字之多少,文之朱白,印之大小,画之疏密,挪让取巧,当本于正。使互相依顾而有情,一气贯串而不悖。对笔法,认为篆固然有体,而丰神流动,庄重典雅,俱在于笔法。但有轻有重,有屈有伸,有俯有仰,有去有往,有粗有细,有强有弱,有疏有密,此数者宜取乎中,始得有法。否则一涉于俗就欲改不得。又认为,当从章法,以讨笔法。因物付物,巧自天成,不至矫强拂逆,如人具百骸,增减颠倒不得。千态万状,固自如也,纤浓得中,修短合度;曲处有筋,直处有骨,包处有皮,实处有肉,当从即流,当住即峙,遇圆则合于规,遇折则合于矩,动不嫌狂,静不嫌死,全得之于自然,不假道于才智。尤能得此中三昧,非一知半解者所能道。总之此书可谓印学经典。

猜你喜欢

  • 光学揭要

    二卷。英国赫士(详见《声学揭要》)撰。清朝中后期,即道光、咸丰、同治、光绪间西方各种科学书著输入中国主要通过两条渠道,一是经由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翻译而来,如上海江南制造局内设翻译馆,专门从事此类书刊翻

  • 西山读书记

    六十一卷。南宋真德秀(详见《大学衍义》)撰。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载,《西山读书记》共有甲、乙、丙、丁四记。《甲记》言性理,兼及治道,出处。大抵本于经史格言,而述以己意。宋元之际,仅有《甲记》

  • 通变

    见《易通变》。

  • 辩正论

    十卷。唐代释法琳撰。法琳生平事迹详见《破邪论》辞条。法琳为进一步转移当时社会的视听,改变世人对佛教的看法,争取皇上的同情与支持,在继《破邪论》之后,又作《辩正论》十卷。东宫学士陈子良为之作序。《辩正论

  • 肘后救卒方

    见《肘后备急方》。

  • 转注古义考

    一卷。清曹仁虎(1731-1787)撰。仁虎字来应,号习庵,嘉定(今属上海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广东学政。工诗文,精小学、考据,尚著《转注古音考》等,有《宛委山房集》。是书历举晋卫恒以下至于清初

  • 亭秋馆诗钞

    十卷。清许禧身(生平不详)撰。许禧身,字仲萱,浙江钱塘人(今杭州)。贵阳陈筱石之妻。清末民初文学家。工诗词,善文章,著作颇多。著有《亭秋馆词钞》四卷,于1912年出版,《亭秋馆外集》其中有《仿莲池大师

  • 乡党考

    一卷。清黄守儛撰。守字云石。福建三山人,乾隆进士,官至余杭知县。是书共二十六条。并绘图十四弁于首,有朱仕琇、孟超然二序与守儛的自序。是书搜采很富,虽不如江永的《乡党图考》精密,但剪裁颇费苦心,便于览者

  • 易学启蒙通释

    二卷。宋胡方平撰。方平字师鲁,号玉斋,生卒年不详,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早受易于董介轩,继师沈贵瑶,精研《易》旨,沉潜反复二十余年,而后著书发明朱子之意。子一桂也精易理。(《宋元学案》卷八十九《介轩

  • 和剂局方

    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