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纬捃

纬捃

十四卷。清乔松年(1815-1875)撰。乔松年字建侯,号鹤侪,山西徐沟(今榆次)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授工部铅子库主事,历任都水司员外郎、常州、苏州、松江知府。同治二年(1863年)升任安徽巡抚,五年(1866年)调抚陕西,十年(1871年)迁东河总督。光绪元年(1875年)卒,赠太子少保。著有《藦萝亭札记》、《诗文集》、《泛引易纬》等书。纬书产生于何时,说法不一。有人以为产生于秦末,有人则以为产生于汉初,也有人以为出自孔子之手。据朱彝尊《经义考》载,汉时治纬学者有16家,足见汉代不曾有禁止纬学之说。乔松年利用退朝以后的闲暇时同,勤于著述,日成一篇,广泛辑佚而成《纬捃》一书。此书前十二卷,收录的资料全部来自佚文坠简。末二卷,《古微书订误》、《古微书存考》是乔氏杂采所见纬书旧文对明孙珏《古微书》所作的考证、纠误。由于《古微书》对考释两汉以上遗文多有功夫,但否定太多,混谶纬为一。且书中所引之文有些又不注书名,使后学难以相信其说。明清之际纂辑纬书者甚多,而以赵在翰、马国翰二家成就最高。赵书完全按照《隋书·经籍志》收录前代纬书,而不收图谶。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纬谶皆收。清殷元正曾著有《集纬》十二卷,此书仅有写本,没有刊行,其后散佚。乔松年《纬捃》的内容与《集纬》基本相似。因而从乔氏之书可以窥殷氏《集纬》之大概。乔氏因《易纬》八种,已有武英殿刊本,所以没有将《易纬》收入《纬捃》。但是天一阁21种奇书中的《乾坤凿度》、祁承的《澹生堂余苑丛书》中《礼含文嘉》,以及张海鹏辑《学津讨源丛书》中的《郑注尚书中候》等重要书籍也未收入。由此可知收集遗文典籍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不过辑书的工作,往往后来居上。自然乔氏之书较之以前诸书,略高一畴。书前有刘秉璋,李文敏、任道熔撰写的序。《纬捃》目录,卷一《易纬》,卷二至卷三《尚书纬》,卷四《诗纬》,卷五至卷六《春秋纬》,卷七《礼纬》,卷八《乐纬》,卷九《孝经纬》,卷十《论语纬》,卷十一《河图纬》,卷十二《洛书纬》,卷十三《古微书订误》,卷十四《古微书存考》。有清光绪三年(1877)刊本行世。

猜你喜欢

  • 长谷集

    十五卷。明徐献忠(1469-1545)撰。徐献忠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其生平详见《吴兴掌故集》条。是集凡十五卷。赋一卷,诗三卷,文十一卷。嘉靖四十三年(1564),由松江府知府袁汝是与其乡士大夫筹金刻

  • 贞复堂集

    十三卷。清黄潆之(约1891前后在世)撰。黄潆之字杭荪,湖南善化人,生卒年均不详。光绪二年(1876)进士,官吏部主事。本书系作者卒后,其子黄仁俊等编次付刻而成。卷一为《劫余集》,收古近体诗五十四首;

  • 胡文穆集

    二十卷。明胡广(1370-1418)撰。胡广,字光大,号晃庵,吉水(今属江西)人,建文二年(1400)状元及第,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谥文穆。著有《胡文穆集》、《性理大全》《胡文穆杂著》。

  • 礼纬

    不分卷。清黄奭辑。据隋、唐史籍载有《礼纬》三卷已亡逸。黄奭从群书引文中辑出仅二十五条。其书主要内容是帝王兴起与天象的感应、天子的仪容服色以及正朔等事。汉代通行的《仪礼》本是士礼,天子之礼只是士礼上推而

  • 何猿叟日记

    一卷。清代何绍基(生卒年不详)撰。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一号猿叟。道光进士,官编修,精于经史研究,尤工于书法。著有《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驳正》、《诗文集》等。此书是作者在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

  • 天主实义

    二卷。明朝时意大利人利玛窦(详见《乾坤体义》条)撰。此书成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共二卷、八篇。首篇论天主始制天地万物而主宰安养之;第二篇解释世人错认天主;第三篇论人魂不灭,大异禽兽;第四篇辨释鬼

  • 化机汇参

    五卷。明段元一(生卒年不详)撰。段元一,字思真,号涵虚子,又号永明道人,自称北郡(明代无北郡,不知为何地)人,曾官至知县。撰有《化机汇参》五卷。《化机汇参》,又作《化机会参》。此书成于崇祯元年(162

  • 陂门集

    一卷。明冯惟健撰。冯惟健字汝强,一字治泉,号陂门山人,山东临朐人,生卒年未详。嘉靖七年(1528)举人。冯氏为青州名族,王渔洋《古夫子亭杂录》载青州冠盖最盛。冯惟健少年既有父名,后屡试春官不第,遂不屑

  • 百川书志

    二十卷。明高儒撰。高儒,字子醇,自号百川子,籍涿州(今河北涿县)。虽为武将,却素喜读书习文,亦好藏聚,与福建陈第(1541-1617)皆为名重一时的藏书大家,且在藏书质量上尤胜一筹。此目仿照宋晁公武《

  • 绿杉野屋集

    四卷。清徐以泰(约1766年前后在世)撰。徐以泰字陶尊,德清(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详。国子监生。乾隆二十二年(1757)官阳曲县知县。徐以泰工诗。其诗皆早年所作,故骨格未就,而时有隽句。该书《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