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续后汉书

续后汉书

①四十七卷。宋萧常撰。萧常,庐陵人,乡贡进士。宋初萧常的父亲萧寿明认为陈寿《三国志》有帝魏黜蜀之意,欲为更定,著述未成而卒,萧常秉承父志作《续后汉书》。该书尊蜀汉昭烈帝为正统,作帝纪二卷,年表二卷,列传十八卷,而吴、魏之事编入载记共二十卷,此外又有音义四卷,义例一卷,于蜀志增传三十二,废传四;移魏志传入汉十;吴志废传二十;魏志废传八十九。书中多援裴松之之注,建安以前之事多依据范晔《后汉书》,建安之后事又不能有所增益,大概此书重在编写的方法,并不在于史事。此书义例精审,颇得史法;萧常所长不在考据,难免有笔误之处。② 九十卷。元郝经撰。郝经字伯常,陵川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赠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死后追封冀国公,谥文忠。生平事迹载《元史》本传。郝经曾于中统元年(1260年)使宋,为贾似道拘留使馆十六年,著书七种,《续后汉书》即其中之一。当时萧常的《续后汉书》尚未在北方刊行,故郝经未见,特著此书以更正陈寿以魏为帝系的谬误,实为将《三国志》旧文重新编次。此书以裴注之异同,《通鉴》之去取参校刊定,因中间各分子卷,实际卷数为一百三十卷。以昭烈帝为本纪,吴、魏为列传,诸臣则按汉魏吴的顺序排列。另有儒学、文艺、行人、义士等诸传,志八,以补《三国志》所缺。各卷前有序文,终有议赞,专作义例以申明编撰大旨。该书持论颇为不苟,但亦有与史实相出入之处,郝经敦尚气节、学有本原,故所论多有裨于世教。《续后汉书》与作者所撰《陵川集》皆于延绣年间由官方刊行,但明代以来传本就已稀少,今存全篇完好者十之六七,序文议赞存者亦十之八九。《四库全书》各据原目编辑校正,所分子卷悉仍其旧。残缺之处不复采补;而书中有与今传《三国志》相异之处则加案语注明,以资考证。原书中的附注为书状官河阳苟宗道所作。苟宗道,字正甫,后官至国子祭酒,注文于该书的去取义例,颇有发明。

猜你喜欢

  • 史伯平先生所著书二种

    二卷。清史致准撰辑。史致准,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字伯平,阳湖(江苏武进)人。曾供职于云南。著有《古历考》、《太初历辨》、《授时术增解》、《乾象上一道术详注》、《景福术校注》、《钦天术校注》等书。其中刊

  • 文献大成

    见《永乐大典》。

  • 吕后斩韩信

    见《前汉书平话》。

  • 近报丛谈平虏传

    二卷十九节。不题撰人,书首序署吟啸主人。据序文内容,吟啸主人当即本书作者,不知其真实姓氏。书叙明末崇祯年间满清入犯之事,序中有“今奴贼已遁,海晏可俟”语,则书当成于崇祯三年(1630)。每节有题目,概

  • 急就章考异

    ①一卷。清孙星衍(1753-1818)撰。星衍字渊如,江苏阳湖(今武进)人,经学家,其生平著述,详见《周易集解》。是书以法帖中绍圣三年勒石本为底本,把颜师古注本、黄庭坚校本、李焘刊本、朱熹刊本、王应麟

  • 四书通旨

    六卷。元朱公迁撰。朱公迁生平详《诗传疏义》条。该书取四书之文,条分缕析,以类相从,共分九十八门,每门中又以语意相近者连缀列之,而一一辨别异同。昔二程曾以此法教学生,而公迁推广其意以成此书。其间门目既多

  • 诸病源候总论

    见《巢氏诸病源候总论》。

  • 歌麻古韵考

    四卷。清吴树声撰。树声(1819-1873)字鼎堂,一字筱亭,保山(今云南保山县)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官山东肥城知县。工书,长于声音训诂之学,尚著《鼎堂金石录》、《经传释词续》、《六书

  • 横渠易说

    三卷。张载(1020~1077)撰。张载,字子厚。世居大梁(今河南开封),后侨居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历云岩令、崇文院校书、太常礼院等职。少孤、自立,喜谈兵。后读佛老之学,累年无

  • 陶朱公养鱼法

    见《养鱼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