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诸子平议

诸子平议

三十五卷。清俞樾撰。俞樾生平见“广雅释诂疏证拾遗”。《诸子平议》仿照王念孙《读书杂志》体例,所平议者为《管子》、《晏子春秋》、《老子》、《墨子》、《荀子》、《列子》、《庄子》、《商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春秋繁露》、《贾子》、《淮南内篇》、《太玄》、《法言》,凡十五种。依照原著顺序,摘录文句,加以考辨,大凡在于考订讹舛、审定字义、发明通假、正其句读等。宗法高邮王氏父子,以古音求古义,不限形体,颇多精意,为学者所称道。唯刻意求新,武断凿空之论,时或有之,论者谓其精审远逊于王氏父子之书。《诸子平议》收入《春在堂全书》,有光绪十五年(1889年)刊本;中华书局1954年印本通行。

三十五卷。清俞樾(1821-1907)撰。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省德清县人。道光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因事罢职。后侨居苏州,主讲苏州紫阳书院、上海求志书院、德清清溪书院、归安龙湖书院等。而主杭州“诂经精舍”达三十年。同治年间总办浙江书局,精刻子书二十二种。提倡通经致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撰述宏富。著有《群经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春在堂随笔》,《右台仙馆笔记》,《茶香室经说》,《宾萌集》,《春在堂杂文》,《春在堂诗编》等。《诸子平议》是俞樾的一部杂考之作,俞樾训诂主汉学,义理主宋学,治经以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为宗,是仿《读书杂志》而作,为读古书之一助,大体内容撰述治先秦诸子等,共十五种。有《管子平议》六卷、《晏子春秋平议》一卷、《老子平议》一卷、《墨子平议》三卷、《荀子平议》四卷、《列子平议》一卷、《庄子平议》三卷、《商子平议》一卷、《韩非子平方》一卷、《吕氏春秋平议》三卷、《春秋繁露平议》二卷、《贾子平议》二卷、《淮南内篇平议》四卷、《扬子太玄平议》一卷、《扬子法言平议》二卷。诸子之书,文辞深奥,且多古文假借字,诸家注疏,不能尽通,后人传写,又不免颠倒错乱。俞樾列举诸子中疑难之句,正其句读,审其字义,疏通古文假借,多有精义。该书也收入俞樾《春在堂全书》。有清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刊本,有中华书局1954年本。

猜你喜欢

  • 曙海楼帖

    四卷。清王寿康刻刘墉之书。刘墉(1719~1804)为清代著名书家。字崇和,号石庵。山东诸城人。官至东阁大学士。工书,尤长于小楷,书风用墨厚重,貌丰骨劲。此帖于道光十五年(1835)刻成,兵燹后石损大

  • 霍邱县志

    十卷。清姬之簋修,李瑾纂。姬之簋,雒山人,清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官至文林郎,康熙八年来任霍邱县知县。霍邱县志,创始于明景泰间,至弘治而再修,至万历二十四年,县令杨其善三修之,迄于康熙初年,县志

  • 珂雪词

    二卷。清曹贞吉(1634-1698)撰。曹贞吉字升阶,又字升六,号实庵,安丘(今属山东)人。康熙三年(1664)进士。官至礼部郎中。曹贞吉曾著有《珂雪诗》,本书则系词集。上卷收词一百三十四首,下卷一百

  • 东墅诗集

    六卷。明周述(?-1436)撰。周述字崇述,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明永乐二年(1404)进士,廷试第二名,授翰林编修。宣德中累官至左春坊左庶子。著有《东墅诗集》。述性情温厚简静,文章雅赡。观是集,其

  • 听松庐诗钞

    十六卷。清张维屏(1780- 1859)撰。张维屏字子澍,一字南山,号珠海老渔、松心子,祖籍浙江山阴,后居广东番禺,道光二年(1822)进士。官至湖北黄梅知县、江西南康知府,晚年为学海堂学长,学识渊博

  • 山东通志

    ①四十卷。明陆钺等纂修。陆钺字举之,号少石子,浙江鄞县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湖广按察佥事、山东提学副使。著有《贤识录》、《少石集》等。嘉靖十一年,陆钺视学山东,山东巡抚袁宗儒

  • 意园文略

    二卷。《事略》一卷。清盛昱(生平见《郁华阁遗集》条)撰。《意园文略》共二卷。卷一为序、《两淮盐法录要》序、《成场课士录》等八篇集序、《八旗文经》序、《阙特勤碑跋》、《芸香馆遗诗跋》等。卷二为劾疆臣欺蔽

  • 北宋椠春秋公羊疏残本校勘记

    一卷。刘承干(1881-1963)撰。承干字贞一,号翰怡,别署求恕居士,浙江上虞人,迁居上海。喜校刻古书,刊有《嘉业堂丛书》、《吴兴丛书》、《求恕斋丛书》、《留余草堂丛书》、《希古楼金石丛书》等,编有

  • 板桥诗钞

    三卷。《词钞》 一卷。《小唱》 一卷。《题画》 一卷。《家书》 一卷。清郑燮(1693-1765)撰。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江苏兴氏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历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

  • 退思易话

    八策。清王玉树著。王玉树字廷桢、安康人。此书第一策为汉学,第二策为古义,第三策为宋学,第四策为图书,第五策为诸儒诠释,第六策为各家异说,第七策为篇章,第八策为字句。全书抄取汉、宋诸家易说,分其源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