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金石录

金石录

三十卷。宋赵明诚撰。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又作德父、德夫),密州诸城(今属山东省)人,著名金石学家。北宋徽宗初年,为太学生,醉心于收藏金石铭刻。以门荫入仕,更加尽力传写未见之书,不惜“脱衣市易”以购求名人书画、三代奇器,历鸿胪少卿。大观二年(1108),与妻李清照归青州(今山东益都)故第,屏居乡里十余年,竭其俸禄搜求字画、器物。每得一书,夫妻二人共同校勘,整理签题;得书画铭鼎,则共相品评,指摘疵病。宣和年间,先后出守莱州、淄州。经夫妻二十余年的辛勤搜寻藏储,仅青州故第所藏书册实物,就占用房屋十余间。金兵南下,毁于战火,尽为灰烬。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知建康府。明年,被旨知湖州,未赴即病卒,犹有书二万卷、金石铭刻二千卷。此二千卷金石铭刻包括“上自三代,下讫五季,鼎、钟、甗、鬲、盘、匜、尊、爵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金石录后序》)。赵明诚于公务之余,每日校勘二卷,题跋一卷。二千卷中,有题跋者五百二卷,“是正讹谬,去取褒贬”,著为该书,今三十卷。其前十卷为目录,依时代著录此二千卷金石铭刻,于篇目下注其年月及撰人。后二十卷,即为有题跋的五百零二篇辩证文字,每卷卷首各列细目。全书体例,依欧阳修《集古录》。欧阳修著录“毛伯敦铭”,照录原文外,附释文二段。赵明诚避免重复,则对“毛伯敦铭”另写一段辩证文字。赵明诚生前所写书序,明其著录该书之旨:一以三代而下金石铭刻侵蚀损坏,亟需记录传世;二以史书记载往往抵牾,亟需用金石文字加以校正。赵明诚故去数年后,李清照追忆成书经过,“愍悼旧物之不存,乃作后序”,时在高宗绍兴四年(1134)(《容斋四笔》卷五)。《金石录》三十卷,最初锓版于南宋龙舒郡库,未收李清照后序。明代以后,转相抄录,出现不同本子。清代流传者,明焦竑自秘府抄出本、文嘉自宋刻影抄本、昆山叶氏本、闽中徐氏本、济南谢氏重刻本等。另有何焯、丁敬、天一阁惠氏、红豆山房诸校本。《四库全书》所采,为扬州刻本。民国年间,又有缪荃孙附札记、碑目本,张元济作校勘记本。

猜你喜欢

  • 五车韵瑞

    一百六十卷。明凌稚隆(生卒年不详)撰。凌稚隆著有《春秋左传评注测义》。本书仿《韵府群玉》,而又稍加变化其体例。在每一韵之下,先列小篆一字,之后以韵隶事。其排列的顺序为:经、史、子、集、杂。又以赋、颂、

  • 魏略西戎传地理考证

    一卷。清丁谦撰。丁谦(1843-1919),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字益甫。同治时举人。清光绪七年(1881年)任汤溪县教谕,不久又改任象山县教谕。在中法战争期间,因为倡办团练且加强海防有功,受到五品

  • 七经楼文钞

    六卷。清蒋湘南(1795-1860?)撰。蒋湘南字子潇,河南固始人。道光五年(1825),督学使者吴巢松拔之于诸生中,目为中州第一人。翌年,入京都应朝考,此后数次应礼部试皆不第。直至二十一年(1841

  • 宝丰县志

    二十四卷,清陆蓉修,武亿纂。陆蓉,字镜塘,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任知县。武亿详见《偃师县志》。宝丰县志,自乾隆八年(1743)重修后,四十余年未修。陆蓉上任十年,时以修志为念

  • 读周官录

    一卷。清曾国藩(1811-1872)撰。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笙,湖南湘乡人,清末重要的军事家、政治家,也致力经学。除《读周官录》外,另有《读仪礼录》,已著录。《读周官录》自《天官冢宰》“八早官计,以蔽邦

  • 玉虹楼法帖

    十六卷。清孔继涑辑刻张得天书十二卷,孔广廉刻孔继涑书四卷。孔继涑曾刻张得天书为《瀛海仙班帖》。孔继涑本为张得天之婿,从受其书法,藏张氏书迹颇多,复又借摹别家所藏。张得天一生俯首董其昌,最重其所刻帖,曾

  • 左氏博议

    二十五卷。宋吕祖谦(详见《古周易》)撰。此书又名《东莱左氏博议》或《东莱博议》。据吕氏《自序》,此书是其居东阳之武川时,与从学者议论《左传》之语及课试之文,“予思有以佐其笔端,乃取《左氏》书理乱得失之

  • 水龙吟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

  • 乐经集注

    二卷。明张凤翔撰。张凤翔有《礼经集注》已著录。是书取用《礼记·春官大司乐》以下三十官为乐经,他说汉代窦公所献的古乐经内容与《大司乐》相同。他用二十官之义证之注疏,且以为很恰当。其文义玄奥,与宋、元诸家

  • 说文理董后编

    六卷。清吴颖芳(1702-1781)撰。颖芳字西林,自号临江乡人,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隐居不仕,专攻小学。著有《说文理董》、《文字原流》、《金石文释》、《音韵讨论》等。此《说文理董》或谓四十卷(见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