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阳谷县志

阳谷县志

①八卷,首一卷。清王天壁纂修。王天壁字文,安徽桐城人,举人出身,康熙十二年(1673)任阳谷知县。考阳谷旧志,创修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知县刘素,书成于数月之间,难免陋略。再修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知县范宗文,较旧志加详。三修于崇祯四年(1631)李文林,基本沿袭旧志,增者仅数行。康熙十二年,王天壁奉旨修志,取旧志增订,遂成新志。《阳谷县志》康熙十二年刻本。全书八卷首一卷,分为:卷一建置、疆域、分野、形势、城池、山川、桥梁、风俗、都社、户口、土田、物产,卷二庙祠、公署、职官,卷三名宦、学校、人物、封荫,卷四孝义、贞烈、隐逸、武备、古迹、古墓、坊牌、寺观、灾异,卷五至卷七艺文,卷八题咏。卷首有序、凡例、图四幅。此志与旧志无大差异,几乎全部承袭旧志。此外,有目无纲,不合志体。②清王时来修,杭云龙纂。王时来字逊修,湖广钟陵人,拔贡出身,康熙四十九年(1710)任阳谷县知县。杭云龙,县教谕。王时来莅任后,见邑志自前令王天壁修后,至当时已四十余年未修了。其间景物兴废之殊,风俗今昔之异,户口盈虚不一,名宦乡贤、孝义贞烈之踵后,欲谋修辑之。正值兖州郡守金一凤拟纂修郡志,下令州邑,各修新志。王时来乃集绅士,取旧志为蓝本,设局开馆,聘杭云龙总其事,稿成,时来亲加校定,历时一月而志成。《阳谷县志》康熙五十五年(1716)刻本。此志完全承袭旧志,无大损益,为敷衍之作。其尚有民国九年(1920)和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

猜你喜欢

  • 太崑先哲遗书

    九种,三十七卷。清俞庆恩编。是书于民国十七年(1928)排印本为五种,有清朱用纯《朱柏庐先生大学讲义》一卷《中庸讲义》二卷。朱用纯之《朱柏庐治家格言》颇为流行,其生平详见本书《大学讲义》条,其《中庸讲

  • 读史辨惑

    无卷数,清王建衡撰。王建衡号月梦。威县(今河北省威县)人,岁贡生,侯选教谕,其著作有《读史辨惑》、《任庵语略》、《性理辨义》等。《读史辨惑》一书成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虽然此书是以“读史”为名,

  • 太元经

    一卷。晋杨泉撰。其生卒年不详。清马国翰辑。杨泉字德渊,三国吴人,征聘不就,从事著述。今仅存《物理论》残篇,杂入晋傅玄《傅子》一书中。上继汉桓谭、王充。主张人死之后无遗魂。开范缜《神灭论》之先河。是书仿

  • 蜀石经毛诗考异

    二卷(愚谷丛书本)。清吴骞撰。骞字兔床,浙江海宁人。著有《诗谱补正后订》、《陶靖节诗注》、《谗书》、《国山碑考》、《阳羡名陶录》等。此书分上下两卷,前有自序,次为嘉庆九年陈鱣序。据自序,所据之本是从吴

  • 唐国史补

    三卷。唐李肇(详见《翰林志》)撰。原名《国史补》。最早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分上、中、下三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均著录为二卷。清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认为“二”是“三”字之误

  • 索易臆说

    二卷。清吴启昆撰。吴启昆字宥函,江宁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官任翰林院编修。其书只是总论易之大旨,不再为章句作解释,如上下经之分篇,诸卦的命名,以及先天、后天、圆图、方图等类各为一篇,以阐释其

  • 三家宫词

    三卷。明毛晋编。毛晋生平详见《二家宫词》辞目。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已著录。是书收入唐代王建、二蜀花蕊夫人,宋代王圭宫词各一百首。以人分卷。“宫词”格为王建所创,即描写宫闱题材的七言绝句。其旧刻

  • 张司业集

    八卷。唐张籍(766-830)撰。张籍字文昌,世称张司业,祖籍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和州乌江县(今安徽和县)人。贞元进士,诗人,官至水部郎中、国子司业。博学有识,善于文,晚年与韩愈齐名,世称“韩张”。

  • 融县志

    十二卷首一卷,清刘斯誉修,路顺德纂。刘斯誉,江西南丰人,进士,知县。路顺德(1777-1862),字应侯,号松坡,广西融县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著有《人镜录》、《捕蝗法》等书,与当时广西著

  • 校刻韩诗外传

    十卷。附《补逸》一卷。汉韩婴撰。清赵怀玉校。赵怀玉字亿孙,江苏武进县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诏试赐举人,官至山东青州府同知。此书有卢文弨序和赵怀义自序,钱惟善、陈明所作旧序也保留下来。据赵氏自序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