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音学辨微

音学辨微

一卷。清江永撰。这是一部说明等韵学名词及原理的著作。书中凡十一辨,并附以一论。要点如下:①辨平仄。平声为平,上去入为仄。平声平,仄声短。平声空,仄声实。平声如击钟鼓,仄声如击土木石。②辨四声。前人以“宫商角徵羽”五字状五音之大小高下,后人以“平上去入”状四声之阴阳流转,皆随类偶举一字。知其意者,易以他字各依四声之次,未尝不可。梁武帝问周舍曰:“何为平上去入?”对曰:“天子圣哲是也。”可谓敏捷而切当矣。“天子圣哲”又可曰“王道正直”,学者从此隅反。③辨字母。三十六字母各有定位,为反切之总持,不可增,不可减,不可移动。④辨七音。见溪群疑,牙音,气触牡牙。端透定泥,舌头音,舌端击腭。知彻澄娘,舌上音,舌上抵腭。帮滂并明,重唇音,两唇相搏。非敷奉微,轻唇音,音穿唇缝。精清从心邪,齿头音,音在齿尖。照穿床审禅,正齿音,音在齿上。晓匣影喻,喉音,音出中宫。来(泥之余),半舌音,舌稍击腭。日(禅之余),半齿音,齿上轻微。江氏分三十六字母为“发声”、“送气”、“收声”三类。“发声”就是不吐气;“送气”就是吐气和摩擦;收声就是鼻音或边音。⑤辨清浊。⑥辨疑似。⑦辨开口合口。音呼有开口合口:合口者吻聚,开口者吻不聚也。凡韵有全合无开者,有全开无合者,有两韵一开一合者,此外一韵之中,率有开合二类。又有一韵中开合相间者。开口至三等则为齐齿,合口至三等则为撮口。⑧辨等列。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辨等之法,须于字母辨之,四等具备者:见溪疑、帮滂并明、晓影来;仅具一二四等者:匣;仅具一四等者:端透定泥、精清从心;仅具二三等者:知彻澄娘、照穿床审;仅具三四等者:群、喻;仅具三等者:非敷奉微、禅、日;仅具四等者:邪。⑨辨反切。⑩辨无字之音。江氏认为三十六字母代表有字之音,若加上无字之音,当为五十。⑾辨婴童之声。江氏欲从儿童发音来探求语音发展的顺序,认为儿童始生而啼,其音近于影喻;能呼“妈”,唇音明母出矣;能呼“爹”,舌音端母出矣;能呼“哥”,牙音见母出矣;能呼“姐”,齿音精母出矣。案儿音发音顺序与语音发展顺序没有必然联系,江氏说法不足为据。⑿论图书为声音之原。认为《河图》《洛书》为声音之原。江氏所论全凭臆断,没有任何根据。是书议论精审明确,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著作。《音学辨微》有《借月山房丛书》本、《指海》本、沔阳陆氏刻本(合《古韵标准》、《四声切韵表》)、宣统间上海神州国光社影印自写本、民国五年(1916年)南昌熊罗宿刻本等。

猜你喜欢

  • 二余堂丛书

    十二种,二十四卷。清师范编辑。师范字端人,一字荔扉,云南赵州(今云南下关市东)人,乾隆举人,官至望江知县。其人赋性拙直,文思敏捷,不修边幅,颇具名士风度,有《金华山樵集》。本丛书编于望江县任上,“二余

  • 含山邑乘

    三卷,明牟蓁修,蒋椿等纂。即《嘉靖含山县志》。

  • 春秋年表

    一卷。撰者不详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春秋四二十国年表》一卷,不知何人作。自周而下,次以鲁、蔡、曹、卫、滕、晋、郑、齐、秦、楚、宋、杞、陈、吴、越、邾、莒、薛、小邾。”因此表正二十国,因此《四

  • 医津筏

    一卷。清江之兰(生卒年不详)撰。江之兰字含微,歙县(今属安徽省)人。此书共四十篇。每篇均以《内经》之言为主,引证经文数言,而后分条疏论。有通行本。

  • 霞外麈谈

    十卷。明周应治(生卒年不详)编。周应治,字君衡,鄞县(今浙江省鄞县)人。明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书中杨德周序称其为“观察”,但不知为何省何道。此书专辑隐逸高尚之事,共十卷,分霞想、鸿冥、恬尚、旷

  • 伤寒论条辨附本草钞或问痉书

    《伤寒论条辨》八卷,《本草钞》一卷,《或问》一卷,《痉书》一卷。明方有执(1523-1593)撰。方有执字仲行,歙县(今属安徽)人。因两次以中风、伤寒丧妻,五次以惊风殇子,故发愤学医,致力于医学研究。

  • 十四经通考礼记类

    二卷。清式楹(生卒年不详)撰。式楹,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与丁晏同时,而颇慕丁氏之学。是书据丁氏《礼记注释》本而为之考订。如《典礼》篇有:“为其拜而”句。丁氏注之:“犹诈也。”式楹考曰:“周礼九拜,七

  • 周易汇解衷翼

    十五卷。清许体元撰。许体元字御万,灵武人。其书大旨以象为主,对于每一卦都是先观本象,次观系辞所取之象。凡时义德用之所在,均在象中见之。许氏认为八卦有本象,有象中之象,有理中之象。又说象中象与理中象各有

  • 韩湘子全传

    八卷三十回。明杨尔曾(详见《东西两晋志传》)撰。长篇神魔小说,叙传说中八仙之一韩湘子修炼成仙及其度韩愈之事。书约成于明末天启年间。故事从汉代写起:汉丞相安抚生之女灵灵婚姻事被皇帝干涉,抑郁而死,转生为

  • 禹贡九州今地考

    二卷。清曾廉撰。本书考《禹贡》水道以今地名证古州各为篇,先举其源流、变迁,后分列今地,条理很清晰。对于各种异说多折衷之,有的断以己意,大都颇有根据。比如《冀州篇》,释“梁山”不采取胡渭的龙门之说,而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