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音论

音论

三卷。《音学五书》之一,清顾炎武撰。《音论》是综述音韵学源流的著作,“盖五书之纲领也。”凡三卷十五篇。上卷三篇:一《古曰音今曰韵》、二《韵书之始》、三《唐宋韵谱异同》。中卷六篇:一《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二《古诗无叶音》、三《四声之始》、四《古人四声一贯》、五《入为闰声》、六《近代入声之误》。下卷六篇:一《六书转注之解》、二《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三《反切之始》、四《南北朝反语》、五《反切之名》、六《读若》。其中最重要的有四篇。第一篇是《古人韵缓不烦改字》,认为古人用韵宽缓,今之读古书者,但当随其声而读之,若“家”之为“姑”,“庆”之为“羌”,“马”之为“姥”,声韵全别,不容不改,苟其声相近可读,则何必改字,如“燔”字必欲作“符沿反”,“官”字必欲作“俱员反”,“天”字必欲作“铁因反”之类则赘矣。第二篇是《古诗无叶音》,对陈第主张表示完全赞同。第三篇是《古人四声一贯》,认为古人亦有四声,但四声可以并用。顾氏说:“四声之论虽起于江左,然古人之诗已自有迟疾轻重之分,故平多韵平,仄多韵仄;亦有不尽然者,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而已,故四声可以并用。”是篇认为平上去三声古多通贯,而入声与入声为韵者占十分之七,入声与平声为韵者占十分之三。唐人功令犹许通用,故《广韵》中有一字而收之三声四声者,非谓一字有此多音,乃以示天下作诗之人,使随其迟疾轻重而用之也。第四篇是《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认为古人临文于四声本可不拘,而先儒谓一字两声,各有意义,如“恶”字为爱恶之“恶”则去声,为美恶之“恶”则入声。《颜氏家训》言此音始于葛洪、徐邈,乃自晋宋以下同然一辞,莫有非之者。然依古书看来,爱恶之“恶”亦可读为入声,美恶之“恶”亦可读为去声,乃知去入之别,不过发音轻重之间,而非有此疆尔界之分也。《四库全书提要》谓《音论》乃“五书之纲领也。书成于崇祯癸未(1643年),其时旧本《集韵》与别本《广韵》皆尚未出,故不知唐宋部分之异同,由于陈彭年、丁度。又唐封演《闻见记》其时亦未刊行,故亦不知唐人官韵定自许敬宗。然全书持论精博,百余年来,言韵学者虽愈阐愈密,或出于炎武所论之外;而发明古义,则陈第之后,炎武屹为正宗。”

猜你喜欢

  • 寒食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 昨非庵日纂

    见《昨非斋日录》。

  • 美人书

    见《女才子书》。

  • 嵩山志

    二十卷。清叶封撰。叶封,字玉叔,号慕庐,浙江嘉兴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官河南登封县知县。志嵩山者,古来多矣。隆庆中有陆柬撰《嵩岳志》,万历中有傅梅撰《嵩书》,顺治中有焦贲亨撰《嵩高志》。叶封

  • 桂之华轩诗集

    四卷。《补遗》一卷。清朱铭盘(1852-1893)撰。朱铭盘字日新,号曼君。江苏泰兴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入吴长庆金州军幕,以积劳成疾,卒于军中。朱铭盘,年少家贫嗜古,诗才绝世。尝从方浚颐受业

  • 易象约言

    无卷数。清吴鼐撰。吴鼐字大年,无锡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任工部主事。此书诠释文句颇为简明。只是自序说:“考究先儒更定诸本,而从其是者”。但是将文言分为上下而彖辞、象辞反不分上下,又每卦彖辞以

  • 医诂

    见《医故》。

  • 春秋左氏传传注例略

    一卷。刘师培(1884-1919)撰。刘师培字申叔,号左庵,江苏仪征人,近代著名学者。他是清代著名经学家刘文淇的曾孙,其家四代都以《左传》名家。1903年在上海晤见章炳麟,赞成“光复”,改名光汉,撰《

  • 赵氏孟子章指复编

    一卷。清萨玉衡编辑。玉衡字檀河,福建闽侯人。是书首有玉衡自序,作于嘉庆十九年(1814)。所辑《赵氏孟子章指》全部依据余萧客《古经解钩沉》,与马国翰所辑同,但体例上有微异。玉衡于七篇中各标第几章,马国

  • 乙丙纪事

    一卷。清孙奇逢撰。孙奇逢(1584-1675),字启泰,号钟元,晚年号岁寒老人,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因他晚年在苏州夏峰讲学,故当时学者尊称为夏峰先生。明熹宗天启五年(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