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
【源】 ①系自姜姓。春秋时齐太公封于齐,而都营丘(故城在今山东昌乐东南),其支庶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见《风俗通》(1,7,9,21,60)。②春秋时鲁左丘明之后,见《风俗通》(1,9,11)。③春秋时陈国有宛丘(故城在今河南雎阳境),居者以为氏(11,21)。④春秋时邾国大夫丘弱之后有丘氏(11,21)。⑤河南丘氏,为北魏时鲜卑姓丘敦氏、丘林氏等所改(7,21,60,242)。⑥西秦时羌人有丘氏。西秦归善将军丘担,羌人(242)。⑦汉初东胡别种乌丸部为匈奴冒顿所灭,余部奔乌桓山,以山为号,散处今冀、晋两省边外,乌桓部有丘氏,见《后汉书·乌桓部》(60,62)。⑧畲族姓(172)。【变】 ①汉以后因避孔名之讳,有改为〔〕或邱者(62)。②清雍正三年,颁诏尊师重道,先师孔子圣讳,理应回避,凡系姓氏,均加邑部为邱(23)。【望】 河南、吴兴(21,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4%。【人】 丘弱,春秋时邾大夫(21,61)。【它】 台湾省丘姓,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曾被迫改姓冈本、冈村、冈田等日本姓,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仍改为丘姓(65)。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 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甘肃之徽县,黑龙江之嫩江县,湖南之芷江,广东之新会、乳源等地均有。汉族、畲族、朝鲜族有此姓。《姓氏考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注引 《风俗通》 云: “齐太公封营丘,支孙以地为氏。”此之 “齐太公”,当指姜子牙。此之营丘,即后来之临淄,齐都,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或云今山东昌乐有营丘故城。此以地为氏,系出姜姓。②《姓氏考略》 又据 《后汉书·乌桓传》 云: “乌桓有丘氏。”③又据《魏书·官氏志》 注云: “后魏丘敦氏改为丘氏。”④《中文大字典》 注引 《姓氏急就篇·丘氏》云: “陈有宛丘,居者以为姓。”⑤又云: “邾有丘弱,后亦为氏。” ⑥又据 《风俗通》 云: “鲁左丘明之后。”或与 “邱” 同。
汉末有丘俊; 晋代有丘昂; 唐代有丘为、丘悦;清代有丘开来,嘉庆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