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ú

余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春秋时秦由余之后。春秋时秦国有臣名由余,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其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有由姓,有余姓。二是出自姒姓。夏禹封小儿子姒罕姓余。其后代遂相沿为余姓。三是出自他族和他族改姓。

由余后裔春秋时应繁衍于秦国一带。秦汉以后,余姓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魏晋南北朝时期,余姓进入今湖北、湖南、江苏等地。唐初,余姓落籍福建,唐末,有部分迁入韶州曲江县(今属广东)武溪。明代,余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清代,余姓迁至台湾,又有移居海外者。如今,余姓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为多。

余姓历史人物有余靖,北宋大臣。反对祥瑞说,认为:“国之兴也在乎德,不在乎瑞;国之亡也在乎乱,不在乎妖。”善诗文。余阙,元末将领。为政严明,因不愿依附权贵,弃官归家。后又被召为翰林修撰,参与编修辽、金、宋三史。余象斗,明通俗小说编著者和刊行者,有作品《四游记》《列国志传》等。余怀,明末清初文学家。工诗文,擅写戏曲评论,为王士禛、吴伟业等所推重。与杜濬、白梦鼐齐名,时称“余杜白”。余三胜,清京剧演员。擅长昆曲。他是把汉调、昆曲、徽调融合于京剧的奠基人之一。

余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九十位。


【源】 ①相传夏禹之后有余氏,见《姓考》(62)。②春秋时秦由余之后,见《风俗通》(1,9,11,17,21)。由余,原为晋人,亡入戎。戎王闻秦穆公贤,使由余于秦以观之。穆公与之语,以为贤,因留不遣,为秦谋伐戎之策,秦遂霸西戎(61)。③余,春秋时小国,出赤狄部,隗姓,其后以国为氏(12,21)。④傈僳族以鱼为原始图腾的挖饶时氏族,汉姓为余(148,149,150)。⑤羌族余约志房名,后改为余氏(194)。⑥四川、甘肃一带白马藏族之严茹氏、热则氏、陪茹氏等,汉姓均为余(220)。⑦云南镇雄县余姓,原为铁姓,系蒙古人铁木键之后,元顺帝时为避红巾军乱,改姓金,续而去一横,改为余姓(331)。⑧锡伯族余木尔其氏汉姓为余(422)。⑨台湾土著(65)、彝(129)、布依(133)、苗(135,205)、畲(172)、满(344)、土家(387)、白(138)、保安、羌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下邳、吴兴、新安(17,21,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1%,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7省余姓约占全国汉族余姓人口77%。【人】 余靖,宋时曲江人,累官工部尚书(62)。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及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回、鲜、苗、壮、白、水、羌、彝、畲、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①郑樵据《风俗通》注:“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或按:“余,隗姓。《国语》称:‘潞、洛、泉、余、满,皆赤狄隗姓’。”②白族之余姓,源於原始氏族之图腾崇拜。白族语称“”,汉意为“”,遂以为姓,或以其汉意“”之音谐以汉姓“”而为姓。③彝族之余姓,则出自“丝古普”。本为以神名命名的氏族名,遂以为姓。后或改为单姓“”。④羌族之余姓,分布在四川之茂汶,由“俄日”所改。“俄日”乃羌语,汉意为“”。本为房名,遂以为氏。后或取其汉意“”之音谐以汉姓“”而为单姓。⑤傈僳族之余姓,也出自鱼氏族,后或取鱼音谐以汉姓“”而为之姓。注②——⑤参见《中国人的姓名》。

南朝宋有余齐民;唐代有余钦,集贤院学士;元代有余阙;明代有余栅;清代有余萧客。

猜你喜欢

  • 子夏

    读音:zǐ xià【源】 系自妫姓,春秋时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后有子夏氏(6,12,15,17)。一说,系陈公子胜之后(17)。【它】 邓名世按:在《左传》中,此即夏氏。春秋以来,未曾有子夏氏,

  • 颇超

    读音:pō chāo拓拔八姓有颇超氏。(见《魏书》)党项以姓别为部,有颇超氏。(见《旧唐书·党项传》)

  • 读音:Zhù/Juh,Ju【综】 回族姓(231)。

  • 綽爾齊岱

    读音:Chuòěrqídài元代色目人姓氏。乃元之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译作“拙儿察歹”。

  • 士?

    读音:shì wěi晋隰叔为士氏之祖。士��其子也,为晋士官,故以为氏。(见《通志·氏族略》)

  • 右师

    读音:yòu shī宋庄公生公子申,世为右师氏。(见《世本》)▲<汉>右师谭,中郎将。

  • 逢孫

    读音:Féngsūn【源】 春秋时秦穆公使大夫逢孙戍郑,逢孙密谋取郑,郑觉而逐之,逢孙奔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6,7,12,17,60)。【人】 逢孙依,汉陇西都尉(6,12)。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

  • 读音:zhōu【源】 ①系自姜姓。炎帝之裔有舟国,因氏,见《姓源》(17,60)。②系自秃姓。相传彭祖之后有舟人国,其后以舟为氏(7,17)。③周时楚国有舟地,齐国有舟道,皆为地名,或以地为氏(60,

  • 读音:Lǚ/Leu,Lyu【源】 周穆王时司寇吕侯之后有侣氏(17,62)。【布】 浙江上虞(279)、台湾桃园(64,68,261),北京、内蒙古额尔吉纳左旗、陕西富平等地均有此姓。【人】 侣钏,明

  • 驳马

    读音:bó mǎ后汉时有驳马少伯。(见《容斋随笔》)有驳马少伯者,素刚壮。(见《后汉书·卢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