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Hètǔ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后) 魏孝武赐侯植为贺吐氏。一作贺屯氏。”
读音:cháng sháo周成王分鲁侯伯禽以商氏七族,其一曰长勺氏。(见《古今姓氏书辨证》)长勺氏,《左传》:殷民六族有长勺氏。(见《通志·氏族略·以族为氏》)
读音:Kědúhún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注“渴烛浑”云: “……一作渴独浑,即可足浑。”
读音:Yībógélèdài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版)作“颜不草歹”(按:草,疑为“革”之误)。
读音:shì yún是云氏,改为是氏。西魏有是氏。(见《通志·氏族略·代北复姓》)▲<北周>是云宝,凉州刺史。现行罕见复姓。今北京有分布。本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按:《中国姓氏大全》称
读音:sū nóng西羌有苏农氏。(见《唐书》)
读音:Xīndū【综】 战国时杨朱之弟子有心都子,见《列子》(11,17,62)。杨朱,与墨子同时人,主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历史上罕见复姓。其源不一: ① 《姓氏词典》注引 《姓觿》 云
读音:Zhòng/Jong,Junug【综】 源出不详。上海有此姓(91)。
读音:qióng【源】 春秋时周大夫邛叔食采于邛(故城在今四川邛崃县),遂以邑为氏(17,60,62)。亦见《姓苑》(21,24)。【变】 亦作〔卭〕(9,11,17)。【望】 蜀郡(17,418)。
读音:zhān gě【源】 金时女真人姓(60,62)。系粘割氏之异译。亦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变】 即粘割氏(71),又作粘合、粘哥(60,62)。【望】 彭城(60,6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