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烏蘇

烏蘇

读音:Wūsū

【源】 金人姓。辽时女真部落名,以部为氏(23,24)。至清为满洲八旗姓。凡十五派,出瓦尔喀、讷殷、海兰、长白山、安褚拉库、乌喇、苏穆、叶赫哈达、瓦尔喀海兰、西林穆鲁、乌苏、德尔吉色钦、蜚悠城、山海兰瓦尔喀什、吉林乌拉等地(23,63,180,260)。【变】 ①后改为吴、朱等姓(180)。②清驻防伯都讷满洲正黄旗中有吴苏氏(259,260),清镶黄旗满洲马甲柏寿之妻为乌素氏(260),〔吴苏〕、〔乌素〕等似均为乌苏之异译。【人】 乌苏额琳,金时实垒节度使(24)。乌苏穆森,清镶白旗人,世居瓦尔喀,任都统(23)。


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予收载。其源不一: ①本辽部名,入金则以为氏,或作“乌孙”,《辽史》、《金史》 皆载。金有乌苏·额琳,实垒节度使。②至清,则融为满族,散处瓦尔喀、讷殷、海兰、乌拉、长白山等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③或为他姓所改。《清通志·氏族略·总论·改氏》 注云: “额尔登布,本姓无考,为穆成额养子,奉特恩命其承袭云骑尉,因改姓乌苏氏。”

清顺治时弘文院大学士祈充格,姓乌苏氏。后或改为单姓吴、朱。“乌苏”本地名,在今吉林伊通县境内,以地为氏。

猜你喜欢

  • 須句

    读音:Xūgōu【源】 系自风姓,太昊伏羲氏之后有封于须句(故城在今山东东平东之须城)者,春秋时邾灭须句,子孙遂以国为氏(12,60,62)。【变】 ①一作〔须朐〕(6,17,60)。 ②须句氏之后或

  • 來羅

    读音:Láiluó【源】 西夏人姓(240)。

  • 泉山

    读音:Quánshān【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

  • 读音:Yú【源】①吴后有馀氏,见《路史》(60,62)。②越王无疆之次子蹄守欧馀山之阳,有馀氏(60,62)。③晋时有馀頠,著《复姓录》。自云出自傅馀氏(6,12)。韩馀氏、傅馀氏、夫馀氏均为汉时复姓

  • 薩哈

    读音:Sàhǎ历史上女真族姓氏。为金代女真族白姓。《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未详其他。

  • 姑布

    读音:gū bù【源】 见《元和姓纂》(6,12)。【望】 东平(12,60)。【人】 姑布子卿,春秋时晋人,善相,见《史记》(6,9,11,17,60)。姑布子望,汉时东平人(12,21)。历史上罕

  • 读音:Quàn【源】 ①见《姓苑》(7,9,14)、《广韵》(11)。②唐时南诏国王(劝龙晟)之姓(14,15,21,62)。【望】 汲郡(17,418)。【布】 北京(91)、湖北武汉等地均有此姓。

  • 读音:là【源】 ①见《姓苑》(15,63)。②土族姓(196)。【布】 山西汾阳(278)、介休、北京等地均有此姓。【人】 剌颖,宋时赞善大夫(7)。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及晋中地区有分布。

  • 別帖乞乃蠻歹

    读音:Biétiéqǐ’nǎimǎndǎi【源】 元时蒙古人姓(13)。【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布德吉鼐满岱〕(24)。《辽金元姓谱》有〔列帖乞乃蛮歹〕氏(33),疑即别帖乞乃蛮氏。

  • 读音:Niǔ【源】 ①见《姓苑》(21)。②清时满洲人姓,世居辽阳(23)。又,清满洲八旗姓钮祜禄氏、钮赫氏等均有改姓钮氏者(180)。【望】 吴兴(17,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